历城区正实施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创新工程——“一尺园”。该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居住区的绿地资源,鼓励居民参与其中。此举对社区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尺园”的概念

“一尺园”项目巧妙地利用了居住区内的闲置空间,包括草地、地被和林下空间等。这种创新模式在济南市历城区的出现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当前许多城市资源正处于闲置状态。该项目划分出小单元,鼓励家庭参与建设与养护。例如,一些家庭对园艺充满热情,却缺少私人体验空间。“一尺园”为居民提供了在家门口进行花卉种植等活动的机会。在这里,家庭成为主角,积极参与园艺造景和养护工作。这种理念在城市绿化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独特。

该模式对居民参与度具有显著吸引力。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居民认为,参与亲手创建绿地比仅观赏现有城市绿地更具参与体验。众多居民乐于在业余时间投入精力维护个人专属空间。

共建花园建设:一尺园让城市更美丽  第1张

多方联动共建

“一尺园”的建设离不开众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其中,历城区园林和林业绿化局扮演着核心角色。该局携手街道、社区、居委会、物业以及居民等共同推进项目。以花园小区5区8号楼附近的“一尺园”为例,各方的参与热情极高。在建设启动前,共建团队便展开了深入的协作。他们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经过多次会商,最终形成了符合各方意见的改造计划。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实现了资源的深度整合,各方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合作的重要性极为显著。若缺乏各方的共同参与,仅凭园林局一己之力,很难打造出既满足居民实际需求又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契合的“一尺园”。以施工方案为例,物业管理方可以提供关于居民作息时间、管理习惯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同时,居民也能表达出他们期望的园艺风格。

建设的过程

“一尺园”的建设进展紧凑且井然有序。自9月初至10月底,项目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起初是现场勘查,工作人员对场地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记录了植被种类及数量等数据,例如具体有多少株冬青、卫矛等灌木。同时,对场地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随后,方案设计阶段紧接着展开,依据现场勘查结果制定计划。例如,在花坛外围增设护栏与花架的方案,便是设计阶段的结果。施工管理环节严格执行,确保每个步骤均符合设计规范。

在建设过程中,对场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对地形进行了整理,移除了原有的冬青和卫矛,同时保留了现状的月季。这一做法是基于对整体景观效果的细致考量。此外,还拓宽了底层视野,此举有助于提升居民的视觉享受。同时,在花坛外围增设了护栏和花架,并铺设了木质地面,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游览和休息场所。

共建花园建设:一尺园让城市更美丽  第2张

改造后的成效

经过精心改造,“一尺园”取得了显著成效。原本绿地状况不佳,植被单一,仅存几种灌木,如冬青、卫矛等随意生长的植物。如今,地被植物得到增加,乔草结构种植池得以打造。绿地从杂乱无序转变为井然有序。社区居民见证了这一变化,并普遍表示赞同。有居民表示,过去这片绿地是杂物堆积,空间布局混乱,而现在居民们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前来参观。这一变化使得社区环境变得更加美丽与舒适。

共建花园建设:一尺园让城市更美丽  第3张

据数据显示,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长,增幅接近一倍。此前可能仅有5至6种植物,如今已增至约10种。植物层次变得更加丰富,进而提升了整个绿地的生态质量。

模式的创新意义

共建花园建设:一尺园让城市更美丽  第4张

济南市“一尺园”项目在多个层面展现了创新特点。首先,它标志着济南市“共建花园”建设模式的一次深化。与以往政府主导的社区绿化建设不同,居民如今也成为了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此外,该项目也是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实例。过去,社区绿地管理仅限于基本的维护工作,而现在,社区居民正更深入地参与到治理过程中。

人际关系得到显著改善,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沟通与交流显著增强。有居民分享,昔日仅限于点头致意的邻里关系,如今通过共同打造“一尺园”,得以共同探讨园艺种植,彼此间的联系因而变得更加紧密。

共建花园建设:一尺园让城市更美丽  第5张

未来展望

历城区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对“一尺园”项目制定了长期的发展规划。未来,他们计划根据不同社区的地理和人文特点,灵活地推广这一模式。由于每个社区的地理人文环境各异,调整策略将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他们期望更多市民能够参与到身边的绿地绿化与管理中来。例如,许多老旧小区经过改造,也能创造出类似的“一尺园”。这不仅能够增强居民的园艺体验,还能激发社区绿地的活力。想象一下,若每个社区都拥有充满活力的“一尺园”,城市中的绿化盲点将显著减少,生态环境也将更加和谐。那么,您认为这种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