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COP29大会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备受瞩目,其中一个显著议题可能是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的提出。这一目标直接关联到资金问题,气候资金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既有发达国家未能履行承诺引发的争议,又有各国对NCQG的不同期望,这些都使得本次大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曾经未兑现的承诺
气候资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09年,发达国家承诺每年为发展中国家筹集及动员1000亿美元资金。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这一承诺的履行情况始终令人担忧,成为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一个明显不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行动上带来了资金短缺等多重挑战。未履行此承诺不仅损害了国际社会的共识,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努力。
即将召开的COP29会议,再次将此问题推向了聚光灯下。然而,面对之前承诺的1000亿美元资金难以兑现的现状,关于即将讨论的新气候资金机制(NCQG)的讨论显得尤为棘手。发展中国家普遍期待,在新设定的目标中,能够获得更为坚实的资金支持,以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
发达国家的算盘
在本次NCQG谈判中,发达国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们力图将发展中大国及所谓的“富裕国家”纳入资金出资范围,并将此作为扩大资金规模的核心条件。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认为这种做法有助于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此举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期待完全相左。发展中国家认为,此举旨在修改国际公约中长期存在的条款,即发达国家应承担出资义务、发展中国家自愿出资的现有规定,同时破坏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这一举措无疑将引发广泛的争议。全球各大洲的发展中国家均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不会容忍这种变动对其自身利益的损害。
庞大的资金需求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所需的资金规模庞大。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气候目标,每年需投入约2.4万亿美元。但截至目前,每年的投资额仅为这一目标金额的四分之一。
目前,资金短缺问题凸显。发达国家承诺的千亿美元资金与实际需求的万亿美元规模相去甚远。资金的具体来源尚未明朗。面对供需之间的显著差距,迫切需要各方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多面挑战的背景下,公共资金的运用效能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行动与观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若将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及公平转型需求纳入考量,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数百亿美元。中国对自身事务的有效管理,本身就是对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的显著贡献。
夏应显,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应对司司长,提出资金应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共资金。这一观点突出了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核心责任,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资金谈判中提供了重要参考。我国对公共资金、他国自愿提供的资金以及私营部门的融资进行了明确划分,并为其确立了不同角色和定位。
资金流转中的问题
目前,大量标榜为气候资金的资金流入了发展中国家,但遗憾的是,这些资金的年利率显著高于常规贷款,进而催生了新的不公平现象。这些资金并未真正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反而加剧了它们的财政压力,并显著增加了债务负担。
这一现象涉及资金流动的异常情况。发展中国家期望,气候资金能够以低利率、高效率的方式得到运用,避免成为新的经济负担。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监督机制,确保气候资金能够有效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时间的分歧等待
各方对NCQG所涉资金目标的实现时间存在分歧。发达国家倾向于设定较长的实现期限,以此规避在短期内提高量化目标值的风险。相对地,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缩短实现期限,以便更快地适应需求变动,并提高量化目标值。
气候资金分配议题引发争议。发展中国家期待资金覆盖减缓、适应、损失及损害等多个方面,而发达国家对此似乎持谨慎态度,不倾向于将损失和损害纳入资金支持范畴。随着COP29的日益临近,各方分歧是否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向读者提出疑问:您认为COP29能否确立一个合理的气候资金新目标?欢迎点赞、分享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