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丰宁非遗技艺进京文化行”活动在北京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圆满落幕,其结业仪式吸引了广泛关注。该活动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还彰显了区域间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效,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文化融合的一大亮点。
活动概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潮流中,河北丰宁与北京怀柔两地相距不远,关系亦十分紧密。丰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项目已深入到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该活动连续进行了三个月。自2023年起至年底,这一活动在长哨营满族乡的17个行政村里全面展开。活动吸引了当地400名学员的参与,覆盖面广泛,彰显了对非遗技艺推广的高度重视。丰宁的非遗传承者们竭尽全力,通过课堂教学、亲自示范、线上培训以及创作实践等多种方式,致力于非遗技艺的传承。
乡村地区,每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课堂的授课时长均不少于5课时,这一课时要求保障了学员能够更深入地掌握非遗技艺。本次培训活动重点聚焦于丰宁地区三项标志性的非遗项目——滕氏布糊画、彩砂画、铁艺灯笼的制作工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员收获
在结业典礼上,学员们满载而归。学员代表郝欣慧分享道:“我们一同钻研了布糊画、铁艺灯笼、沙画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师互动交流,深入探讨,掌握了实实在在的技艺,同时体会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似之处与差异,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的信念。”由此可以看出,学员们在技艺学习的过程中,对地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优秀学员邹珍妮对未来充满期待。她表示:“得知家乡举办此次培训,我立即报名参加。如今,我已能制作出简单的作品,感到非常自豪。我希望技艺更加纯熟后,能创作出更精美的作品投入市场,通过不懈学习,成为一名非遗文化的传承者。”这反映出学员们对非遗技艺的深厚情感以及利用非遗技能寻求发展的强烈愿望。
表彰优秀学员
结业仪式这一重要时刻,表彰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在本次活动中,25位优秀学员崭露头角,他们将被培育成为非遗传承人。学员代表对滕氏布糊画、彩砂画、铁艺灯笼三项非遗项目的三位传承人老师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他们向三位传承人老师献上了鲜花,并赠送了学员们的作品,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学员对传承人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同时也彰显了非遗技艺在老中青三代之间的传承与接续。
两地的合作基础
河北省的丰宁与北京市的怀柔地理位置相邻,民众间关系融洽,这为两地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内,两地长期保持着积极的互动交流。地域上紧密相连,文化上同根同源,他们共同构建了常态化的合作模式,该模式涵盖了文化交流、产业互助等多个领域。以非遗技艺培训为例,便是文化交流的显著例证。此类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怀丰两地的优质发展,并共同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文化新形态。
丰宁的非遗资源丰富
丰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种类繁多,作为全国11个满族自治县之一,其满族文化积淀深厚。该地共有82项非遗项目,220名非遗传承人。这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构成了丰宁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其大规模非遗技艺推广的信心所在。这些资源不仅是丰宁的宝贵财富,也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它们承载着满族悠久的文化基因,亟需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技艺培训的社会意义
丰宁地区以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铁编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特邀国家级及省、市级的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与讲师,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活动。这些课程针对性强,主要服务于农村留守妇女、弱势劳动力和贫困人群。该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至2023年底,丰宁已举办超过520次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超过12万人次。其中,80%的学员已能独立创作并实现稳定就业。这一数据凸显了非遗技艺培训在促进就业和振兴乡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结业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本次活动的圆满结束,然而,这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前,丰宁与怀柔两地是否将继续深化合作?对此,我们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见解。同时,欢迎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