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区的高校警务站内,社区民警杨美怡默默坚守了十个春秋。在这十年间,她身处复杂的高校周边环境,肩负着繁重的工作。面对频发的诈骗案件,她积极探索,致力于保障近四万名大学生的安全。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无数故事。

从警十年的坚守

2014年9月,杨美怡被任命为高校警务站的社区民警。该警务站主要服务于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她肩负着4万名学生的安全重任。周边环境复杂,餐饮店、超市林立,流动人口众多,使得社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在春季和秋季的开学季,学生集中返校,警务站接收的求助量显著上升,杨美怡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庞大且复杂的社区中,她能坚守岗位10年,实属不易。

杨美怡民警负责的警情处理范围广泛,包括报警求助、户口咨询等众多公安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已成为公安业务领域的多面手,承担着多项职责。她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校园师生对公安服务的需求。

与大学生交朋友

杨美怡民警认为,针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最有效的管理策略是与他们建立友谊。她以亲切阳光的形象活跃在校园,深受学生喜爱,常被热情地称为“杨姐”。她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处理事务,实施有效措施,在大学生中赢得了亲切的“网红”姐姐之称。这种信任与情感,是她长期在基层工作中,逐步积累而成的。

她精通多项警务业务,这为与大学生建立友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处理户口咨询、出入境管理等众多事务时,她总能提供高效准确的服务。这些频繁的互动让她更深入地融入大学生群体,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高校警务站社区民警的十年坚守,如何成为学生的安全管家?  第1张

高校诈骗防范工作

杨美怡对高校频发的诈骗案件深感忧虑。每当听闻学生受骗,她的心情都难以平静。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因缺乏防骗意识而受骗,同时,其他同学也未及时提醒和阻止。她意识到,预防诈骗必须从源头着手。因此,她成立了由50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这些志愿者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传播防骗知识。实验表明,一旦一条信息被6人转发,即可覆盖超过90%的学生。

她与学校方面进行了沟通协调,共同选定了一批安防人员,组建成一支巡逻队伍。该队伍将网格化巡逻模式引入校园,并在学校的关键区域按照时间段进行轮换巡逻,以加强防控。此外,巡逻队在合适的位置安装了监控设备,从硬件层面提升了校园的安全防护水平,有效预防了诈骗等案件的发生。

成立调解工作室

为激发师生在平安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杨美怡创设了“美怡”警官工作室。该工作室吸纳了律师和心理专家的加入,致力于调解各类矛盾。此举汇聚了多元资源,为校园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更为专业和全面的路径。

目前,高校警务共同体已与六所高校团队达成协作,并引入了35位专家和学者。这一合作与人才引进显著增强了校园平安建设的能力,确保了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应对校园内出现的各种问题。

杨警官有约课堂

杨美怡为高校学生设立了名为“杨警官有约”的“一周一课堂”。该课堂每周举办主题讲座,如“遭遇黑车时的应对”和“防范身边的陷阱”等。每场讲座都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这一课堂为学生与杨警官交流校园安全事宜搭建了平台。

高校警务站社区民警的十年坚守,如何成为学生的安全管家?  第2张

观察该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性显著。这一现象体现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强烈需求,以及对杨美怡警官的深厚信任。此类互动讲座活动,能有效传播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走进师生群体

经过十年的职业生涯,杨美怡深刻认识到,若要真正成为师生信赖的伙伴,必须真诚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无论是日常的业务操作,还是开展多元的安全防护工作,这些均是她融入师生群体的途径。每当目睹学生们在安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主动与她交流校园安全问题,杨美怡都能感受到,这便是她工作成效最直观的反映。

过去十年里,杨美怡致力于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她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探索,不懈努力。经过长期积累,她与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纽带。这一成果在高校公安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在此,向读者提出一问:您所居住社区的民警是否曾实施过深入群众、真诚服务的举措?期盼各位能点赞并转发本文,同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亲身经历或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