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泾源县在多年前曾大规模投入资金,积极推广黑果花楸项目,初衷是为了推动扶贫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种植面积显著下降,巨额资金投入似乎成效不佳。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泾源县 2.8 万亩黑果花楸产业,为何遭遇毁林复耕?  第1张

项目初期的大力推广

2018年年末,泾源县成功吸引辽宁富康源公司投资,开展黑果花楸种植项目。为促进项目发展,泾源县在多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官方资料显示,项目在苗木采购、土地流转、车间装修等方面的总投资达到了3309万元。自2019年起,泾源县将此项目视为扶贫产业,全力以赴推广。对引入的企业,在租金、装修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例如向富康源支付了516万元的土地流转费,以及139万元的净化车间装修费。

当地政府对该项目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其在产业扶贫方面的探索,也预示着地方经济将新增一个增长动力。然而,初期资金投入时,并未充分预见到后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挑战。

种植后期的面积锐减

泾源县官方信息显示,原有2.8万亩的黑果花楸种植面积已缩减至约1.9万亩,减少面积达9000亩。这一变化中,毁林复耕现象明显。众多村民反映,毁林复耕背后有原因,即承诺的地租至今尚未全部支付。同时,种植企业也遭遇困境,如因疫情种植户不愿继续种植,致使中标企业不得不从东北采购成年树,而这些树木可能并不适宜本地环境。

大面积的减少情况出乎当地政府及企业的预料,他们未能提前做好预测,且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一状况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企业面临的诸多困扰

企业在该项目中经历了一系列困难。陈世富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进行种植,尽管协议中规定政府需承担五年租地费用,但合同期满后,村民却破坏林地恢复耕作。陈世富声称,他的土地遭受了1600多亩的破坏。尽管县里初步商议补偿种植1200亩,但具体地点和书面协议仍未确定。

陈世富宣称,他在2022年进行了收购,并提供了相关证据。然而,由于政府推广的黑果花楸在成活率和挂果率上表现极差,当年的产量极为有限。企业投资后未能获得预期回报,同时,合同执行不力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项目失败的多种因素

泾源县推广的黑果花楸种植出现大规模死亡或被毁林复耕的情况,这一现象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在苗木质量、种植技术及后期管护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黑果花楸的管护成本每亩每年高达数百至千元,尽管产权归属明确,但由于成本等因素,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种植过程中引入的树苗情况复杂,本身就潜藏风险。

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累积叠加,最终导致了该项目的衰落。原本充满希望的扶贫产业开发前景,如今已沦为泡影。

尚存的后续发展计划

泾源县在其汇报材料中指出,对剩余的黑果花楸树实施了后续规划。针对富康源保留的860亩黑果花楸,县里计划协调农户处理续租事宜。若富康源不能续租,续租责任将转至所在村集体,且收益将归村集体所有。然而,目前这些计划尚处于纸面和规划阶段,实际执行时可能遇到诸多挑战,其顺利实施尚存不确定性。

各方面的利益博弈

该项目涉及多方利益博弈。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旨在推动扶贫产业,促进地区发展。企业则投入人力和物力,期望从中获益。村民则关注土地租金和自身权益。然而,目前各方利益均未得到充分满足,诸多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协调。这一大型项目的兴衰,实质上是各方利益关系失衡的反映。

在当前项目进展受阻的背景下,关于责任归属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您认为,是哪一方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也请对本文给予点赞与分享,以支持我们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