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南政法大学举办的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受到了广泛关注。该课程围绕“友善”这一主题展开,特别是其中一段充满温情与正能量的环节,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
课堂上的特殊嘉宾
西南政法大学的思政课堂中,案例环节播放了纪录片《守护100多名“星星的孩子”,铺就希望路幸福家》。主人公袁秋,一位“中国好人”和重庆市城口县星铖特殊儿童援助中心负责人,随后走上了讲台。她的到来,为课堂注入了独特的氛围。袁秋在讲台上,分享了自己在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点滴经历。这些内容均为她亲身经历,与传统的说教截然不同,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同学们得以近距离体验一位服务弱势群体的奉献者的心路历程。
袁秋在叙述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她在残疾人服务领域所面临的艰辛。她讲述,在协助一位命运多舛的残疾人时,尽管面临了家人的指责和误解,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未有过丝毫的懊悔。这种坚定的信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她的行为是对生命尊重和关爱最真实的体现。
感人的帮扶回忆
袁秋在谈论援助有困难的残疾人时,情感深沉真挚。提及某些具体的帮扶经历,她的眼眶甚至泛起了红光。她坚信,每一生命都应得到尊重与关爱,每一项困难都应被直面与解决。这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在她多次的援助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于残疾人群体的人,往往不为大众所熟知。她在思政课程中的分享,使更多人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援助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通过这种分享,得以了解社会上有众多人在特殊群体援助工作的前线默默奉献。他们的坚守并非出于金钱或名誉的驱动,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深切敬畏与热爱。
同学们的积极提问
袁秋分享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颇具深度。他们询问:“在您援助孤独症患者的历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应对的?”“在您协助他们的过程中,是否遭遇过法律方面的需求?”“我们能否前往您的工作室担任志愿者?”这些问题显现出同学们对袁秋工作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愿望。这充分表明,在生动的思政课引导下,年轻一代正逐步走向更加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道路。
袁秋的初心鼓励
袁秋在告别之际,向同学们传达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教诲。她强调,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应坚守初心,保持对理想和事业的热情。这一信念不仅体现在她从事残疾人服务的工作中,她也期望年轻的学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秉持这一理念。此外,袁秋还激励同学们将友善的价值观念融入日常,成为友善的传播者和积极的践行者。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思政课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好人进校园公益行活动
该思政课程是“好人进校园”公益活动的组成部分,该活动是“重庆好人”系列品牌之一。此活动对于增强思政课程的相关性和吸引力具有显著作用。活动将邀请包括“中国好人”傅江丰、高利华、何巧,“全国道德模范”徐玲玲,“重庆好人”廖克力等在内的杰出人物,走进大学思政课堂,分享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个人感悟。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正能量得以广泛传播至众多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多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呼唤更多关注
当前,尽管帮扶弱势群体的工作持续开展,但亦遭遇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又如何吸引更多人投身于帮扶事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熟虑。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人关注袁秋等坚守帮扶岗位人员的辛勤付出,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支持。关于组织好人进校园分享感人事迹的活动,各位有何看法或建议?
这堂思政课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递,更犹如一场深刻的灵魂净化。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活动,激发更多人关注并投身于弱势群体的帮扶,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