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新建村,发生了一起值得关注的事件。该村首次设立了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桩,并推出了“沪耕码”。此举对于耕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松江区农田拥有了“电子身份证”,同时也标志着智能科技在助力农村耕地保护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标识桩设立背景与意义
松江区是上海的关键区域,其耕地资源的保护始终是焦点所在。伴随城市化步伐的加速,耕地正遭受着多方面的侵蚀威胁。此次设立标识桩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方面,它使耕地保护在制度层面和形式上更为清晰,并向侵占耕地等违法行为发出明确警示;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视,使村民能直观地体会到保护耕地的价值。传统耕地保护存在诸多不足,缺乏明确标识导致非法占用耕地难以被迅速发现。而保护标识桩的出现,有效改善了这一状况。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松江区耕地面积呈现出持续减少的态势。面对这一挑战,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迫切需求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来维护现有耕地。在此背景下,标识桩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工具应运而生。该标识桩在周边农田区域显眼可见,持续提醒公众,脚下这片土地亟待细致照料。
沪耕码功能介绍
沪耕码具备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标识桩揭幕仪式上的展示效果尤为深刻。只需工作人员用手机扫描“沪耕码”,即可迅速呈现各种相关信息。例如,它能精确显示农田的具体范围,包括界限的坐标。此外,地理位置信息详尽,使查看者能准确了解该农田位于松江的确切位置。
监管部门及管理规范方面同样得到了全面体现。农田监管机构清晰可见,管理要求具体阐述了农田作物种植和土壤保养的关键点。同时,若需了解耕地管理政策,可通过该平台进行查询。若发现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用户可在线进行举报,操作简便快捷。
新旧管理模式对比
过往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状况不佳。一旦遭遇问题,技术人员需携带专业设备赶赴现场。此外,还需经历一个复杂的定位环节,随后还需与基本农田数据库进行繁琐的比对核实。这一过程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进展缓慢,可能导致耕地破坏问题长时间得不到妥善处理。
自启用“沪耕码”以来,管理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村民,一旦发现耕地遭受破坏或疑似侵占,只需用手机扫描“沪耕码”。所有相关信息即刻呈现,迅速作出处理决策,响应速度与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这一创新模式为松江区耕地保护构建了一个高效运转的管理闭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沪耕码推行过程
自8月份以来,松江区在推进该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其中一项关键举措是以村落为基本单位开展相关工作。为确保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得到有序管理,对其进行统一编码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一举措相当于为每一块农田赋予了一个独特的身份,便于后续的管理工作。
截至目前,阶段性成果已显现,146个“沪耕码”已顺利生成。本月内,计划将完成所有保护标识桩的安装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正按部就班推进。预计不久,这些标识桩将全面投入使用,助力松江区耕地保护迈向科技新高度。
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当地居民的生活与耕地紧密相连。随着保护标识桩及沪耕码的设立,村民对哪些土地属于永久基本农田有了明确认识。在耕作时,他们有意识地遵循相关规定,并成为耕地保护的参与者。例如,村民若在日常巡查中遇到可疑工程车辆或外来人员在耕地上施工,能够迅速扫码了解情况并予以举报。
此外,对于有意租赁或与农田合作的企业及个人,服务也极大简化。借助“沪耕码”,他们能迅速掌握农田详情。相较于以往需多方询问或联系相关部门,如今这一变革显著推动了与农田相关的商业活动的合理化。
展望未来
松江区推出的这一措施,展望未来,其模式是否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推广?面对全国耕地保护的繁重任务,若此标识桩与电子身份证模式得以在其他地区应用,对于国家实施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将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关于如何进一步优化沪耕码的功能,同样值得深入思考。例如,是否可以纳入更多诸如土壤检测结果、年度农作物产量等数据,这将有助于提高耕地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尊敬的读者,您认为此种耕地保护模式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施?期待您积极参与讨论、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