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疗资源配置存在显著不平衡问题,导致患者为求医而四处奔波成为普遍困扰。但南通地区的一项改革举措正在逐步扭转这一现状,使得众多患者在本地即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断服务,这一变化无疑令人感到鼓舞。
患者就医体验改善
吕四港镇居民吴玉芳因腰椎问题每月需进行影像复查。以往,她需前往南通市三院,单程交通耗时长达3小时,颇为辛苦。近期,她在启东市二院完成复查,下午3点前便拿到了南通三院与启东二院联合出具的报告。如今,吴玉芳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影像诊断服务,这不仅节省了她的时间和精力。这一改革举措,对于众多普通病患的生活产生了切实影响。这一变革的背后,反映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已持续许久。南通市的改革措施,宛如一场及时雨,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这种更为迅速与便捷的诊断服务,促使众多患者对当地医疗资源进行了重新评估。然而,其他患者是否能够像吴玉芳一样享有如此幸运的待遇,仍是一个未知数。
改革针对痛点出发
今年七月,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的工作方案》。长期以来,基层医疗人员短缺和服务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为此,南通市启动了市级病理诊断、临床检验、影像诊断三大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这三大中心分别由南通市肿瘤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第三人民医院三家三级甲等医院负责承建。这一举措从源头上针对问题核心,旨在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该方案的提出并非偶然现象,鉴于基层医疗实践中,受限于人力资源等多重因素,患者往往难以享受到全面医疗服务。以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在改革之前,该院凭借自身能力难以有效应对部分复杂病情的患者。南通的改革举措正是针对这一基层医疗的困境而出台,旨在破解僵局。那么,这一改革措施能否真正实现全面改善,尚待观察。
影像诊断服务流程
10月8日,南通市三院影像中心举办了影像诊断流程的介绍。基层医院的影像拍摄完成后,会上传至市三院影像诊断中心的数据库。采用“本院初查+中心复查确认”的模式,随后由两家医院的医生共同进行电子签名,最终可出具影像检测报告。此方法有效整合了市三院的专业资源与基层医院的拍摄实力。
基层医院的影像诊断在过去面临技术会诊等多方面的限制。以启东市二院为例,过去影像科每日接诊人数不足20人。然而,通过引入新的合作模式,现在的日均接诊量已提升至约30人。对于复杂病例,还能进行远程会诊。这种变革显著提高了基层影像诊断的水平,那么,这样的模式是否能在更多医院得到推广?
病理诊断工作实况
10月8日晚上7点半,南通肿瘤医院病理科依旧工作繁忙。陈旭东指出,该科室共有30名工作人员,日均仅为本院进行病理检测就超过200例。来自通州区人民医院的10月4日送交的一例复杂病情样本,需经过3至4天的多种检验流程,方可得出结论。南通市级病理诊断中心的设立,有效促进了技术的普及与下沉。
县区医院的样本检验任务繁重。肿瘤医院在满足本院大量检测需求的同时,还需兼顾县区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管理和技术的保障难度相当高。南通的改革能否更有效地平衡不同医院之间的病理诊断资源,值得关注。
临床检验服务进展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临床检验服务中心建设即将完成。赵枰指出,该中心初期将为南通市区内的8家医院提供服务,待服务稳定后,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至县乡地区。这一举措标志着临床检验服务正朝着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临床检验服务领域,资源整合被视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途径。南通市的尝试标志着这一进程的良好起点。然而,在后续的推广过程中,设备兼容性和人员配置等具体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浮现。那么,在向基层迈进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挑战?
改革整体目标
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刘拓指出,将依托“三大中心”平台,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旨在实现病理诊断申请、诊断方法、诊断标准、诊断报告的“四统一”。此举旨在促进优质医疗服务在全市范围内的共享,力求达到“快速病理诊断在镇内完成,一般病理诊断在县内完成,疑难病理诊断在非必要情况下不超出市域”的目标,从而让基层民众享受到更多的健康福祉。
南通在医疗改革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可能遭遇资源分配不均、制度衔接不畅等问题。读者朋友们,针对南通此类改革,您认为应如何更高效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