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女士居住在房山区南大街附近,她依赖轮椅出行。然而,南大街两侧的店铺大多设有台阶,而无障碍坡道数量稀少且坡度陡峭。这一状况对孔女士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她在公共区域的出行面临重重困难。她日常要应对诸如店铺难以进入等诸多问题,这些障碍对她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
此类现象并非孤立。众多如孔女士之流的残疾人士,因缺乏无障碍设施而活动受限,无法像健康人般自如地外出购物、用餐等,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进程。
媒体介入推动问题解决
2023年5月,南大街整体改造工程推进至地下管线整理环节,孔女士注意到新铺设的道路缺少无障碍设施,随即向本报刊发电话。9月6日,本报刊发了题为《无障碍设施仍面临“三不用”障碍》的报道。城关街道办一位负责人对此表示,将协调残联和施工单位共同处理相关问题。
10月15日,记者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发表题为《东侧改得好西侧还有些马虎》的报道,继续关注南大街的无障碍改造进展。此报道引起了房山区及城关街道办事处的高度重视,进而促使他们对改造计划中无障碍设施部分进行重新审视。
初步的改造成效
10月4日,记者陪同孔女士前往南大街进行实地体验。南大街东侧的改造进展良好,孔女士驾驶电动轮椅能够顺畅通行,这一情况让记者感到欣慰。但西侧的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仍有许多地方轮椅难以通行。例如,在房山区中医院大门右侧,孔女士的轮椅就难以爬上台阶。
改造效果不尽如人意,半好半坏的表现揭示了当时对改造工作的思考存在不足。虽然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满足孔女士等特定群体的全面需求,同时也暴露出在整体规划中无障碍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整改措施的提出
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后,南大街的道路交通组织方案以及其他多个建设项目中,均补充了无障碍设施的相关内容。相关负责人高运华与部门领导一同前往南大街西侧进行实地考察,发现5处支路路口存在道路高度差异问题。为此,他要求设计方和建设单位采取铺设钢板等临时措施,以确保无障碍出行的安全与便利。
快速反应虽属积极之举,实则是对先前疏漏的弥补。此举反映出当地管理部门已意识到问题,并致力于改进。然而,这也暴露出在前期规划中,对无障碍设施这一关键领域的考虑不足,存在一定的短视问题。
孔女士的验收工作
11月4日,高运华邀请孔女士对位于南大街西侧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点单”和“验收”。孔女士乘坐轮椅进行现场检查,工作人员则记录下通行的难点。孔女士详细描述了轮椅通行的障碍,并提出了建议,例如餐馆前台阶较多,给进入带来了困难等问题。
孔女士的加入使得验收工作更具现实价值。作为使用者,她拥有最直接的话语权。她提出的问题与个人需求及残障人士可能遭遇的实际困境高度契合,能够精确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
最终的改造方案
11月10日,设计单位提交了针对南大街无障碍改造的新方案。该方案具体指出了孔女士所提到的障碍点。针对台阶高度差异、阻车桩间距过窄、商户门前缺乏坡道等四大类二十多个问题,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的实施得益于前期持续不断的努力。然而,其是否能够根本性地解决无障碍出行问题,尚需观察其实际执行效果。针对南大街的无障碍设施问题,该方案是否能够真正得到解决,尚存疑问。我们诚挚邀请读者们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积极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