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古城焕新升级,见证 600 余年历史,探寻县域经济发展新形态  第1张

建昌古城,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沉淀、与当地居民情感相连的古城,在2022年经历了焕新升级,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这一现象的背后,揭示了西昌县域在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助力“小城经济”持续增长方面所付出的持续努力,同时也激起了公众对其发展模式的极大关注。

建昌古城的历史底蕴

建昌古城位于凉山州西昌市东北部,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数百年来,它目睹了西昌的蓬勃发展及历史变迁。古城内不仅保存着众多历史悠久建筑,还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西昌市民来说,古城承载着共同的回忆。尽管古城曾以低调形象示人,但始终是西昌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面对现代城市的快速进步,如何挖掘古城潜力,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已成为西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城受到了广泛关注。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前所长以及众多研究者专注于古城保护的研究工作。他们深入挖掘古城的独特价值,使之在新时代成为文化传播的新亮点。古城作为西昌历史的见证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财富。

古城焕新升级项目

自2021年始,西昌市正式启动了建昌古城的保护及更新项目。为了恢复古城的历史原貌,修缮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参照1991年古城申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时所保留的数百张历史老照片,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经过这一系列细致的修复工作,建昌古城重现生机。至2023年3月,该古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认证。自2022年以来,古城逐渐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热点,特别是在2023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量高达60.4万人次。

古城的更新改造不仅包括对建筑外形的修缮,更致力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文化生态环境。众多修复完成的古建筑中,正逐渐融入创新的文旅项目。以郑家大院为例,其周边空地已设立舞台,夜晚上演的戏剧表演,为游客呈现了古城独特的古韵风情。古城因此融合了历史底蕴与现代生活的生机。

文旅流量转化举措

西昌正致力于将建昌古城的文化旅游客流量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古城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不断引入旅拍、夜游、沉浸式体验、灯光秀等新兴业态。这些新兴业态成为吸引游客停留消费的核心因素。在西昌,这种流量向增量转化的策略不仅局限于古城,更拓展至其他区域。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精品夜游、美食夜宴、时尚夜娱等夜间经济的发展。比如,通过利用海河、唐园等资源。

西昌正着力丰富旅游娱乐体验,不断探索文化融合旅游的创新途径。这些模式涵盖了“文化融合戏剧”、“文化融合体育”、“文化融合电影”等多种类型。游客不仅能够观赏历史文化遗产,还能亲身参与各种现代文化娱乐活动。此举旨在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确保他们在此都能找到乐趣。

凉山文旅整体战略

10月22日,在“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凉山专场活动上,凉山州的战略部署正式公布。该州旨在全面推进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领域的核心工作。此外,凉山州正着手制定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三大领域的强化发展战略。在这三大战略中,文化旅游产业占据了核心地位。

凉山州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稳步前行,持续进行创新探索。西昌市作为凉山文旅战略的杰出代表,展现出卓越成就。以2024年11月8日开幕的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为例,来自11个国家的100部戏剧在此精彩亮相;紧接着,11月9日,2024年邛海湿地马拉松赛事鸣枪开跑,吸引了约2.5万名来自全球的跑者参与,该赛事已连续成功举办10年。这些活动充分展现了凉山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热火的旅游市场数据

西昌旅游市场数据显著彰显了其付出的努力。“五一”假期,西昌文化旅游市场异常火爆。短短五天,接待游客总量高达97.47万人次,旅游收入更是高达8.6458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建昌古城吸引了60.4万名游客。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西昌旅游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全域全时旅游成为核心主线,持续散发出其独有的吸引力。西昌吸引了大量游客,他们或许是为了戏剧节,或许是为了马拉松赛事,或许是被古城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又或许是被夜间的娱乐活动所吸引。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游客们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理由和乐趣。

西昌文旅的未来展望

西昌文化旅游产业已实现显著成果,但未来仍面临众多挑战。首先,维持旅游市场的热度是一项紧迫任务;其次,深入挖掘建昌古城等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也是关键;再者,应对文旅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关于西昌文化旅游业的进展,您有何独到的观点?您觉得西昌借助文旅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否适合在其他城市推广?我们热切期待您的点赞和转发,并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