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苏河大思政课开课啦!周末带你感受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实践  第1张

昨日,在上海“人民的城市”主题展现场,“红途学苑”内举行了一场独特的精品思政课——“与城市共成长——筑梦苏河”。该活动不仅别具一格,还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创新和城市文化传播要素,值得广泛关注。

精品大思政课的背景

上海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育人项目。市委宣传部致力于通过红色文化塑造精神,并指导馆校合作,推出了多门精品示范课程。目前,以“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为主题的展览正于上海展览中心展出。上海持续致力于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城市文化和精神,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为这些精品课程的问世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上海在挖掘和推广红色文化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旨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维护红色文化的根基,并将其深入融入市民的生活和教育中。

探索的焦点在于全面增强城市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城市的认知与情感。青少年被视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至关重要。据调查,超过八成本地青少年对上海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深入了解的却不足三成。为此,推出这一精品课程,旨在弥补这一认知空白。

课程的开设情况

该思政课程在展览期间的周末举办大型思政讲座。此安排旨在吸引包括上班族在内的更多公众在休息日前来参与,同时确保展览期间文化的持续传播。讲座邀请了众多精英人士,包括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和工匠等,分享各自领域知识,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例如,首堂课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曹夏雯女士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的毛倩倩女士共同授课。这种馆校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双方的优势资源。城市规划馆能够提供城市建设的历史与发展相关资讯,而学校则能贡献跨学科的教学技巧和学生资源。课程以苏州河的变迁与发展为主题,将城市规划与历史、美术等学科紧密结合,为教学增添了多元化的活力。

青少年的表现与发挥

课堂上,同学们洋溢着热情与创造力。他们中,小朋友们展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构想出2035年苏州河沿岸的规划蓝图。这些学生仿佛是城市的小主人,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展望未来。他们专注的态度映射出新一代对城市的深厚情感与强烈责任感。

在此次经历中,他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涵盖从城市的历史沿革到未来的发展规划,从深厚的文化积淀到环保相关的知识等。与传统的被动听讲式观展相比,这种充满互动性、任务导向和联想空间的课堂,使得他们的学习成果更加多元化。许多学生在课后反馈,对城市的变迁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表达了愿意为城市的进步贡献力量的愿望。

配套研学手册的亮点

《人民城市实践有我——“行走的思政课”青少年研学手册》作为展览的配套资料正式发布。该手册旨在培养“人民城市建设生力军”,并采用了创新的设计理念。手册首次引入“主题展+大思政课”的融合模式,实现了展览与课程的紧密结合。

手册中,通过设定诸如建筑师、工程师等不同角色的任务,成功增设了18项富有挑战性的研学项目。每位角色均拥有特定的任务,无论是撰写“颁奖词”还是设计虚拟社区生活圈,这些任务均突破了传统的研学模式。此举不仅促进了青少年对观展的深度参与,更使他们得以将观展所学知识与个人创意融入对城市建设的思考之中。

双师授课的创新意义

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于采用了双师授课模式。讲解员提供详尽的讲解,研学导师则负责任务指导。此模式充分调动了双方的长处。凭借讲解员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展览信息得以精准无误地传达给青少年。

研学导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擅长引导青少年结合任务进行深入思考与实际行动。以城市环保发展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中,讲解员在展示环保理念相关展品后,研学导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个人规划的城市中具体实施环保理念。这种双导师教学模式促使青少年经历多重角色转换,有效提高了他们对城市的全面认识。

对未来城市的展望与启发

通过对这些青少年在研学任务中的行为观察,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未来城市抱有的憧憬。无论是致力于创造便捷的出行工具,抑或是设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他们的设想无不体现出其勇于创新的精神。

城市规划的未来方向由此获得启示。在成年人规划城市蓝图时,是否应更广泛地采纳青少年的意见?因为他们是未来城市需求的主要代表。这亦提示我们,在城市的持续发展中,应重视可持续性,既要维护现有城市的文化与功能,亦需融入年轻一代所看重的创新与活力。读者们,您认为城市规划者应如何更有效地融入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欢迎积极留言、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