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呈现多方面值得关注的特点。出口增速超出预期,与此同时,进口额同比出现下降。这种一增一降的现象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这无疑是多种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一现象对未来11月的外贸走势亦具有预示性的重要影响。
出口增速超预期的基数效应
观察数据,2023年10月我国出口额环比减少7.5%,这一比率自1994年有记录以来位居第二低位。这一情况为2024年10月出口同比数据的计算设定了较低的基础数值。基础数值的偏低对最终数值的波动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好比从低起点出发,增长率的提升变得相对容易。基于这一较低的基数,2024年10月出口同比数据的增长显得相对合理。
低基数效应之外,该因素对出口同比增速的上升贡献显著。若非低基数效应的支撑,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出口同比增速可能难以实现超出预期的增长。
海外制造业景气度的影响
10月份,美国及欧元区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较上月有所上升。其中,美国PMI上升0.5个百分点,达到47.8%,而欧元区PMI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45.9%。这一变化显示出这两个经济体的制造业景气状况有所好转。制造业的积极变化预计将导致这些地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上升。
需求增长为中国出口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海外制造业的复苏,预计将有更多订单流向中国的出口企业。这得益于中国在生产制造多个产品上所拥有的成本和产能优势。
主要出口目的地增速上升
10月份,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显著。对美国出口方面,由于去年同期基数保持稳定,增长率的提升主要受短期波动因素的减弱影响。至于欧盟和日本,出口增长则大幅增加,其中欧盟增长了11.4个百分点,达到12.7%,而日本增长了13.9个百分点,达到6.8%。
欧盟和日本出口增速显著提升,主要归因于基数较低以及短期干扰因素的减弱。这一现象表明,在进行对外贸易分析时,必须同时考量市场内在需求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
推动整体出口增长的东盟因素
今年前十月,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7.7%。这一增长得益于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同时,这一变化也标志着我国整体出口增速实现了从下降到上升的显著转变。
东盟的快速发展,已使其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关键推动力。该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还呈现出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实现了互惠共赢。这种经济合作的深化,对双方的持续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10月进口同比转负的原因
10月份,受国内需求疲软及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影响,进口同比增速出现下滑。当月进口总值的环比增长率为-3.9%。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市场主体在进口决策上显得更为谨慎。进一步观察,10月份CRB现货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2.0%,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对进口同比增速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企业在采购进口原材料等方面的支出减少。伴随需求的减弱,进口量同比出现下滑。在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企业降低进口量,也成为其应对市场风险的一种策略。
11月进出口走势的预测
在出口领域,受去年同期出口规模扩大及外部需求减缓的影响,预计11月份的出口增长率将下降至个位数水平。此外,在年底前两个月,出口增长放缓的风险较高。这一趋势反映出,在当前的外贸环境中,出口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挑战显著增加。
截至9月底,增量政策在进口领域逐步显现成效。预计到11月,价格因素的负面影响将有所减轻,进口量同比增速有望转为正值,增速预计在2%至3%之间。这一趋势表明,在政策作用下,进口领域或将迎来积极的发展态势。
面对当前进出口市场的复杂形势,企业需采取何种策略调整以应对挑战?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互动,同时欢迎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