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备受瞩目。然而,某些小众精神疾病,例如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DPRD),却往往被忽视。目前,该病症尚无特效药物,且我国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对此了解不多,这一现象引发深思。

不为人知的DPRD

2023 年,他突然从三维世界坠入二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1张

DPRD在精神科领域中属于较为罕见的病症,众多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在我国,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更常遇到的是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病。DPRD患者的症状具有独特性,例如患者往往具备较强的精神自制力,这一特点往往导致他们的病情被周围人忽视。患者往往需要独自默默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在精神疾病的大范畴中,这种病症的特殊性往往使得患者难以获得有效的医疗帮助。

2023 年,他突然从三维世界坠入二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2张

这一状况对患者而言极其严峻。调查数据显示,多数DPRD病人在确诊前经历了漫长且坎坷的就医过程。他们被错误诊断为其他病症的可能性极大,这无疑加剧了患者的身心痛苦。

患者的特殊症状

DPRD患者的症状既特殊又繁复。起初,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己仅是情绪不足,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然而,病情加重后,他们会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认为他人的喜怒哀乐与自己无关。以李辉为例,他在工作与学习期间遭遇了特殊状况。学生时代,他就察觉到自己状况异常,尤其在学业压力大的时期,症状更为显著。步入职场后,每逢截稿期限,他常感接近失控边缘,只能依靠自身努力进行调节。

2023 年,他突然从三维世界坠入二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3张

杨帆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在小学时期,因与同学嬉戏打闹后,出现了眩晕症状,并伴随解体感。这一症状在高三时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严重影响。这种特殊症状的多样性和渐进性特点,导致其易被误诊或忽视。众多患者往往在长期摸索中,才模糊地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这种罕见的疾病。

屡被误诊的情况

众多DPRD患者曾遭遇误诊。如前所述,部分病人在抵达北京安定医院前,已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间奔波。他们被连续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DPRD患者通常不具备上述疾病的典型症状,或者仅符合其中一种。以张继志医生的诊断为例,面对这类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他往往难以做出精确判断,只能暂时记录为“待诊”。

患者遭遇误诊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不仅延误了疾病的恰当治疗,还使患者承受了错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及其他不利影响。据数据显示,相当数量的DPRD患者因误诊而错失了早期病情控制的良机。

确诊路上的曲折

确诊DPRD对患者而言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即便是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精神科医生,也必须与不同国家的专家进行深入沟通,才能对国内部分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例如,杨帆自小学时期便出现病症,直至高三症状加剧才寻求治疗,然而,他最初却被误诊为神经衰弱。在整个求医过程中,他始终在黑暗中艰难探寻自己病症的真相。

朱虹指出,当前确诊率较高的现象主要源于患者通过阅读科普文章或观看视频,根据自身症状主动寻求医生帮助。然而,这部分患者仅占少数,众多患者仍处于困惑状态,对自身所患疾病一无所知。

患者与家属的困境

DPRD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还需应对家人对其病情的不理解。家属们对于医生都难以确诊的疾病,往往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患者无病呻吟。这种误解使得患者处境更加困难,例如那位中年男性患者,在孩子啼哭时无法给予情绪支持,家人对其缺乏理解,进而导致家庭关系极度紧张。

2023 年,他突然从三维世界坠入二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4张

家庭关系的紧张加剧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家属对患者的情感麻木产生了误解,将其与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症状混淆,却未意识到患者内心的极度痛苦。这种痛苦因误解而无法得到倾诉和宣泄。

治疗面临的难点

治疗DPRD面临众多挑战。北京安定医院虽对度洛西汀这类抗抑郁药物有所研究,却未找到针对DPRD的特效药物。贾竑晓指出,针刺治疗成本高昂,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患者需每周进行三至五次治疗,疗程长达两个月,这对众多外地患者而言难以持续。治疗难度增大,DPRD患者的治愈希望愈发渺茫。

针对这一小众且复杂的精神疾病,社会各界应如何加强对其的关注,并提升诊断与治疗的质量?诚邀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此外,若您认为本文颇具价值,敬请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