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榆阳区,这一问题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
土地轮作展现多重效益
今年八月底,赵志旺完成了当地马铃薯的收割工作,紧接着便迅速开始了土地轮作,种植了燕麦。燕麦草具有众多优势,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升有机质含量。赵志旺承包了超过500亩土地,燕麦种植过程完全实现机械化,销售便捷,每吨售价约为1600至1700元,收益十分丰厚,这充分体现了土地轮作的经济效益。此外,燕麦草还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对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实施合理的土地轮作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做法相当于为土地提供了一次疗愈过程,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并得到改善。
企业带头调整种植结构
陕西新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区域内的行业领军企业,在农业发展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自2021年起,公司依托马铃薯种植基地薯麦轮作项目,在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协助下,主动优化了种植布局。公司目前管理着2000亩农田,在8月初完成马铃薯的收获后,已着手进行冬小麦的种植工作。
企业采用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显著降低了种植成本。冬小麦具有防风固沙的特性,春耕前将其翻入土壤中,能够提升土壤肥力。此外,轮作制度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并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品质。
岔河则乡的创新模式
岔河则乡被誉为榆阳区农业发展的重要乡镇,近年来在防治沙尘暴和推进农业种植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措施。该乡率先尝试了薯麦轮作、秸秆覆盖、网格帐布设和围网固沙等四种农田防风固沙模式。其中,薯麦轮作模式成效显著,全乡已种植冬小麦8693亩。
这些模式在防止风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显著降低了冬春季沙尘的发生频率,并且提高了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水平,为马铃薯产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这些模式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增长,有力推动了榆阳区绿色发展的进程。
政府助力薯麦轮作发展
岔河则乡将万亩薯麦轮作提升为关键举措,全力推进。本年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执行、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秋季收获后迅速更换种植冬小麦。政府资金的投入与补助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级政府对于冬小麦种子的购买给予每亩50元的奖励补贴,而区级政府则对机械作业费用提供30元的补贴。这些政府资助措施显著提升了企业参与薯麦轮作的积极性。该政策不仅改善了土壤质量,而且显著增强了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
马铃薯产业发展困境</$>
榆阳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30万亩,产量超过70万吨,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域。尽管产量看似丰厚,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马铃薯收获后,地表土壤裸露时间长达五个月,导致耕地二次沙化问题加剧,同时极易诱发沙尘暴天气。
由于长期连作,土壤传播的病害逐渐增多,导致马铃薯的品质有所下降。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马铃薯本身的质量,也对马铃薯产业的长期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该产业正面临着迫切需要转型与升级的发展压力。
轮作倒茬带来改变
自2021年起实施的薯麦轮作计划产生了诸多正面效应。该轮作方式(包括半轮作)有效缓解了连续种植马铃薯引发的诸多问题,诸如土壤传播病虫害的增多和薯类品质的降低等。此类措施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并在打造美丽农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位读者,榆阳区通过薯麦轮作达到生态与经济双丰收的模式引人注目。此模式是否能在其他地区得到推广,值得深思。如对此感兴趣,欢迎点赞并分享本文。同时,也热切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