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重庆东站站房黄葛参天造型首次亮相  第1张

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迅猛发展,各地高铁站的建设备受关注。其中,重庆东站站房工程在西南地区高铁站建设中尤为耀眼,其每项进展都受到广泛关注。11月5日,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重庆东站站房“黄葛参天”造型工程首次公开,成为工程的一大亮点。

黄葛造型呈现

该造型的显著特征为树形柱设计。其最大高度可达41米,位居全球首位,为超高层多曲面树形柱的典范。这些树形柱坐落于重庆东站枢纽工程,该工程共分为8层,并引入了“四面进站”的创新设计理念。树形柱正面呈现喇叭口形态,整体外观由近千块厚度为3毫米的不锈钢板构成。每块钢板形状各异,均为多曲面结构,这一构造使得树形柱的施工安装及节点控制面临极大挑战。

重庆东站的树形柱,宛如站房中的璀璨明珠,为整体建筑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其独特的造型与庞大的体积,使得重庆东站在外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成为西南地区这一重要交通枢纽的标志性建筑,让人在远处便能辨识出其独特风貌。

应对施工难题

为解决这些挑战,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策略。成都局集团公司客站建设指挥部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指导角色。该指挥部指导建设方,将防止变形和控制曲线视为柱体质量管理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创新性地扩大“树冠叶片”面积的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方案成功攻克了3毫米厚不锈钢板分缝拼接的难题,同时避免了材料膨胀收缩导致的鼓包等问题,并提升了“黄葛树”叶片镂空的美观度。

根据数据分析,该方案调整是基于周密考虑的结果。若缺乏如此周到的应对措施,树形柱施工可能会遭遇重重挑战,进而影响施工进度。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建设者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BIM技术助力

施工期间,BIM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支持作用。中铁建设集团项目团队利用犀牛模型软件,成功创建了现场的真实三维可视化模型。基于此模型,对每块不锈钢板进行了定制化生产,并为其分配了编号。得益于这一精确流程,钢板的安装精度得以控制在2毫米以内。由此,树形柱的多曲面线型显得极为流畅,宛如由精密仪器精心雕琢的艺术杰作。

BIM技术的精确引导至关重要,缺乏其指导,施工人员面对形状各异、曲面繁复的不锈钢板时,难以确保安装的精确性。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先进测量工具

施工过程中,测量环节至关重要。该环节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以实现骨架结构和造型钢架尺寸的精确测量。该扫描仪功能强大,能自动识别测量目标,且每秒可收集高达200万个激光点数据。与传统全站仪相比,该扫描仪的测量效率可提高20%以上。

施工中的精确测量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这确保了工程的高效进行。缺乏如此高效的测量工具,施工误差将可能放大,进而对树形柱及站房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特色建筑材料

重庆东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展现了其独特性。建设团队在室外树型柱顶部上方,运用了创新型的ETFE双层单腔膜结构材料来打造天窗。该材料以其轻盈和优异的透光率而著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重量仅为同等面积玻璃天窗的1%,显著减轻了树型柱的支撑压力。此外,候车厅中的树型柱上方采光顶还选用了高效的隔热玻璃。

重庆炎热的城市环境中,该种玻璃的选择尤为适宜,有效降低了玻璃自爆的风险。候车厅因此得以营造出一个既舒适又安全的氛围。此举充分展现了建设者们在选材时充分考虑实际环境的理念。

室内施工同步

重庆东站室内施工正按计划稳步推进,除室外工程亮点外,室内工程同样进展迅速。高架候车层的外立面幕墙、金属屋面以及天窗的施工已基本完成。在室内施工方面,吊顶和地面石材铺贴等工作正同步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将1.5毫米厚的穿孔铝单板卷材加工成“U”形吊顶管帘的过程中,为解决长达37米的管帘生产安装难题,项目团队成功研发并设计了滚轮式轧型机。

该机器可依据深化设计数据自动调节加工的长度与形状,从而实现管帘面板的一体化成型。所采用的穿孔铝板整体观感流畅且美观,与传统吊顶管帘相比,具备吸音和抗积尘的特性,显著提升了旅客候车时的舒适度。此外,该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室内外装饰装修以及机电安装施工,其进展速度备受期待。

重庆东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具有深远影响。该站与重庆站、重庆西站、重庆北站协同,形成重庆市核心区域的四大主要客运站点。它将成为推动重庆东部槽谷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助力重庆“米”字形高铁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并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这一关键交通枢纽的启用,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大家是否对其早日投入使用抱有期待?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