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盛大开幕,上海气象服务保障如何精细捕捉风云变幻?  第1张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隆重举行。此次盛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措施备受瞩目。风云变幻的复杂气象条件,对精确获取气象信息构成了挑战。

进博会气象服务专版上线

进博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极为严格。上海市气象局将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的“先知系统”升级为进博会服务专版,并新增了多项功能。该系统为保障部门实时提供零时差的信息,这构成了精准气象服务的基础。在筹备过程中,该专版为后续的气象预报服务提供了数据和信息整合的平台。此举充分体现了上海气象服务在应对重大国际活动时,运用先进技术高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数据接入到功能整合,均为进博会的气象服务量身打造。

精准服务的实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精心策划,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其专业性。众多气象专家倾注心血进行研发与调整,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专版得以顺畅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气象预报按时发布

自11月1日起,进博会气象台已投入高强度的气象预报作业。每天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分别发布两份关于国家会展中心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天气预报。从11月3日起,预报频率进一步提升,每日连续发布五期《进博会气象服务专报》。对于国家会展中心,预报内容不仅包括未来24小时的天气和温度等信息,还包括逐时预报,涉及多种气象要素。这些精确且详尽的预报,得益于气象人员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

预报数据的提供对于展会组织者来说,是提前规划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使得参展商与游客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天气变化的准备。这一预报体系的构建,得益于气象人员长期的监测以及大量数据的深入分析。

现场气象联络工作

自11月4日起,每日8点至18点,城市服务保障现场指挥部设有专责的气象联络员。这些联络员每小时均会准时向进博会协调处汇报最新的气象状况及未来一小时的天气预报。此举确保了活动组织者能够及时掌握天气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调整。在日常工作里,气象联络员需保持高度警惕与专注,既要精确传递气象数据,亦需主动与各方沟通,协调各类需求。

同时,他们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需求对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和咨询。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确保了进博会气象服务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气象应急观测车及现场气象保障队伍已全面入驻展会。该观测车功能强大,具备远程视频天气会商能力,并能实时监测包括温度、湿度在内的六种气象要素。所收集数据即时传输至上海市气象局,为决策提供重要支持。现场气象保障团队执行双人双岗制,设备维护与气象观测职责划分清晰。

实时监测气象要素对于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这涵盖了从场馆布置到人员配置的各个环节。同时,明确的岗位分工机制能够保障,即便遭遇突发状况,气象服务的连续性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进博会气象板块开通

“上海知天气”APP在进博会期间增设了气象服务板块,极大地方便了参展者。该板块已嵌入“进博士”AI数字服务管家APP首页。参展者可通过此板块获取进博场馆实时信息、精确天气预报、气象服务专报以及出行天气服务。此举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气象信息需求。

参展商可据此优化展览布置,游客则能更有效地规划游览路线。

气象保障的整体意义

进博会气象保障体系呈现全方位、多维度特征。该体系不仅包括前期预报和规划,还涉及现场气象监测与信息传递等众多环节。这些环节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影响整个进博会的顺利进行。

进博会作为全球瞩目的盛会,其完善的气象服务彰显了上海的城市保障实力。这不仅是对上海气象部门能力的检验,更是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机会。在此,我们向广大读者提问:在国际级的进博会上,气象保障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我们期待您的积极参与,欢迎评论交流,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