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创作相结合的二胡与乐队协奏曲《九歌》正式登场,引发了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该作品由普利策音乐奖获得者、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众多音乐家齐心协力,运用独特的音乐叙事手法,生动呈现了屈原《楚辞》中的故事情节。
创作灵感源起
2013年,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余隆萌生灵感,向周龙提出了创作《九歌》的建议。彼时的周龙,已在音乐创作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11年,他凭借歌剧《白蛇传》荣获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周龙表示,余隆的建议与他一贯的创作理念相契合,这一构想因而得以确立。这一事件反映出音乐界同仁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用于音乐创作的热忱。实际上,近年来周龙还致力于完成其他委约作品,例如上海交响乐团委约的《山海经》以及科隆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委约的《酒狂》,这些作品都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九歌》从交响声乐组曲演变为协奏曲,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多重考究。余隆在观察到交响声乐组曲《九歌》的11个乐章在演出中遭遇的挑战后,经过10年的等待,重新联系了周龙,提议将其改编为二胡与交响乐队的协奏版本。这一尝试是对作品乐器组合上的创新探索。
二胡成为主角
周龙在新版本中挑选二胡作为主要乐器。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质而闻名。原版《九歌》包含歌词,而新版则意图以器乐来取代歌词,以展现诗作中的故事情节及屈原的情感。二胡的音质恰能胜任叙事的任务。
周龙在创作音乐时,巧妙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意境融入二胡的旋律之中。特别是在各个乐章中,他根据乐曲的结构等因素,使得二胡在塑造如湘夫人、少司命等音乐形象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他看来,二胡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叙述者,其表现力生动地描绘了《九歌》中的故事情节。
竹笛凸显中国味
新版《九歌》的革新之处不仅体现在以二胡作为主角,更引入了竹笛元素,以此彰显浓郁的中国特色。在周龙精心策划的11章作品中,竹笛的融入使得整体音乐更具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上海交响乐团最新演绎的版本中,竹笛与二胡的融合程度更为紧密。竹笛的融入丰富了作品的架构,与二胡的交织对话增强了音乐的叙事性。此举体现了传统中国音乐元素在现代交响乐创作中的积极应用。
结构的压缩与创意的还原
上海交响乐团在本次演出中呈现的版本对结构进行了精简。相较于以往,先前版本由于规模宏大,可能存在一定的松散。此次调整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更加紧凑。
本版本忠实于作品的原始构想。它不仅广泛融入了竹笛、箫、埙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吹管乐器,而且在作品中调整了传统与西方乐器的演奏互动,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西方乐器的叙事参与
在本次协奏版本中,西方乐器亦占据着关键地位。例如,长号、大管以及英国管等乐器,在若干乐章中承担了独特的角色,与古代神话中的大司命、河伯、山鬼等形象相呼应。
这种西方乐器与我国传统乐器的结合,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合奏,而是共同编织了一场色彩斑斓的东西方音乐对话。这一现象凸显了在全球化的今天,音乐创作正呈现出跨文化融合的发展态势。
多维对话形式
黄屹认为,该作品显著的特点是构筑了一种多维度对话模式,其中独奏乐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乐队和乐器组之间,展开了丰富多样的交流。这种交流既具有一致性,又充满碰撞感,代表了周龙在音乐领域的创新尝试。此次音乐上的大胆实验,也为未来的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对于将东西方音乐元素融合的协奏曲创作模式,您持何种看法?敬请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