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临港冷链项目施工现场呈现出繁忙的景象。这一场景背后,蕴藏着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临港冷链项目概况
大连太平湾的临港冷链项目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央地合作、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该项目由招商局集团精心策划,紧密关联辽宁省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服务。项目一期投资总额高达5.98亿元,占地面积约为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8.6万平方米,并配备了多种设施。项目规模宏大,规划完善,对于推动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该项目设施相互配合,包括1.5万吨全自动高架临港保税冷库等,各设施各尽其责。这些设施联合运作,旨在打造一个完整的临港冷链系统。此举对区域冷链物流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项目建设进度
自项目于年初启动建设以来,已取得显著进展。桩基施工已圆满完成,主体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预计11月中旬,部分主体工程将实现封顶,并遵循着明确的建设进度安排。该工程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投产运营。这种按部就班的建设节奏,充分展现了项目团队在高效管理和科学规划方面的卓越能力。
目前来看,项目已依据既定策略与多家合作企业成功签约。这些协议的达成,尤其是与众多龙头企业的合作,为项目的后续运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确保了项目能够稳步推进至投产运营阶段。
项目智慧化管理
项目建设的一大亮点是智慧化管理的应用。项目采用了包括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数字化进出货管理系统、物流智能化系统在内的六大智能管控系统。这些系统在项目中的应用,旨在显著提高管理效率。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能够精确监控资产状态,数字化货物出入管理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与便捷性,而物流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园区智能化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对辽宁冷链的意义
辽宁冷链产业因该项目而受益匪浅,其对产业转型及提升水平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建设高标准的冷库和先进的加工厂成为关键举措。面对日益增长的冷链需求,项目的完成将为辽宁冷链产业链带来全面优化和升级。
该支持与辽宁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有助于增强辽宁在冷链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并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冷链服务产品。
太平湾合作创新区背景
2021年9月22日,招商局集团与辽宁省及大连市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共同推进太平湾的开发。这一合作项目寄托了各方的期待,并积极响应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自那时起,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将“创新”和“合作”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过去的三年里,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央地合作”的新模式。
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中,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成功塑造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格局,持续涌现出独特的开发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合理的产业布局。
四季度,作为冲刺阶段和决战时刻,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秉持理念,持续推动项目建设。其中,散粮泊位、公共航道等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进行。同时,该区正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粮油冷链等行业,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
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发展领域,有助于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提升其发展水平与整体竞争力。该区域正朝着更优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行。
关于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发展模式,其推广可能性如何?诚邀各位发表见解,点赞及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