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亮点何在?特色指标体系引发关注  第1张

规划引领发展

近期,扬州在古城的有机更新过程中,对规划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据市住建局负责人的介绍,扬州制定了《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依据六大空间类别,划分了133个管理单元,并在目标定位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此外,还发布了《扬州市城市更新管理单元规划编制指南》,对编制程序和内容进行了规范,为城市更新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这些方案发挥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它们通过实施分类指导,使得各个区域能够依据自身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有效避免了无序建设,确保了古城更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有序推动了这一进程,同时实现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构建指标体系

扬州针对城市、区县、街区等不同行政层级,设立了“基础与特色”相结合的11个大类、共计81项体检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保障与韧性、智慧城市打造、创新动力等多个领域,能够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诊断。

体检完成后,将发现的问题整理成具体的更新项目清单。此做法使得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更加规范化、持续化,从而保障了规划的有效执行,弥补了城市发展中的诸多不足,并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性能与质量。

机制保障推进

为确保城市更新和古城保护工作能够高效协调、有序推进,扬州市特设了一个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组长。该领导小组整合了超过20个部门的资源,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规划设计的统一、政策标准的统一、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建设与管理的统一。

同时,采用“先调查认定,再进行改造更新”的前置程序,确保了文物保护的优先性在项目全过程中得到坚持。此机制为古城的更新工作提供了稳固的组织支持,有效减少了各部门间的责任推诿和冲突,显著提升了更新作业的效率与品质。

创新政策体系

扬州市构建了创新的遗产保护与古城复兴政策框架,其核心原则为首要保护、兼顾利用和坚持以人为本。市住建局出台了针对16个城市的更新“政策包”,重点关注土地资源管理、不动产登记以及违章建筑等关键问题。

从土地供应方式的确立到存量土地资源的活化利用,相关“政策包”详细阐述了古城更新试点地区土地配置的明确步骤。同时,还构建了保护更新项目历史价值要素的评估机制,旨在防止“建设性破坏”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古城更新工程在维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得以实施。

多元参与模式

扬州市秉持“政府、居民、市场”三方面共同参与的策略,积极研究并实践了多种古城保护和更新的途径。特别是在仁丰里这一历史文化街区,勇于尝试“收储租”的改造与更新方法,旨在为有出租意向的居民寻觅稳定的租赁对象及商业机会。

该模式有效调动了政府引导、居民主体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的积极性,构筑了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强大动力,显著提升了各方在古城建设中的参与热情和自觉性。

提升居民生活

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同志指出,扬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工程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一系列的改造措施使得古城的公共设施更加完备,居住条件有所优化,同时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均让市民体验到了城市进步的成果。市民不仅得以在宜人的环境中居住,亦能领略到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从而提升了他们对故土的认同与归属感。

扬州所采用的古城改造方式,是否能够为其他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