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正值深圳创业板成立十五周年之际,这一时刻具有非凡的纪念价值。回溯至2009年,首批28家企业在此地踏上新的征程。截至目前,创业板已汇聚135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2万亿元。这些显著成就,值得深入探究与细致分析。
创业板创立历程回顾
2009年10月30日,深圳见证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首批28家公司成功在创业板挂牌。此举标志着创业板发展的开端,开启了一段漫长且充满挑战的历程。自那时起,这些公司从小规模起步,持续壮大,历经了多项政策调整和市场的洗礼。至15年后的今日,创业板规模显著扩张,上市公司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股票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众多股民纷纷加入,共同见证了创业板这一新兴板块的起伏与成长。
目前创业板在上市公司数量、质量和整体规模方面,相较于十五年前有了显著增长,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它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和创新型企业所青睐的重要平台。
高新技术企业占主导
自创业板设立以来,其核心任务便是服务于创新和成长型企业。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已占总数的近九成。在新兴产业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科技、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相关企业表现尤为突出。这些企业的总市值超过九万亿元,在创业板中占比高达75%。以深圳为例,众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创业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利用该平台筹集资金,并将资金投入到研发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度的提升。
创业板整体受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影响显著,其科技实力与研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创业板的发展走向。同时,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也吸引了大量高端投资者的目光。
机构投资者比例攀升
深圳证券交易所最新消息显示,创业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交易量与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截至目前,投资者总数已超过5000万人。投资者构成也经历了显著改善,过去五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平均保持在50%左右。公募基金以及外资等投资者纷纷提高在创业板的持股比例。进入2023年,外资对创业板部分优质企业的投资额同比增幅约达30%,公募基金也在加大投资布局。
创业板的吸引力不断攀升,众多专业和大规模投资机构对其价值达成共识,并倾向于在创业板进行资金布局。这一行为对创业板的稳健增长和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高研发投入是特点
过去15年,创业板企业对提升创新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它们累计投入的研发资金近万亿。依据2023年的年报数据,创业板板块的研发投入强度已超过5%,比A股整体水平高出1.78个百分点。在1358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总数已超52万。其中,约230家公司的研发人员比例超过了30%。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如腾讯旗下的创业板公司参与了云计算等领域的国家实验室项目,超过50家公司参与了建设。大约七成的公司已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这对推动整个产业的科研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并购重组创新高成果
创业板不断改进其制度体系,涉及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等多个方面。至2024年10月25日,创业板已执行并圆满完成了496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交易总金额达到了5547.78亿元,配套融资总额累计达到1306.05亿元。以某医药类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成功拓展了产品线并提升了技术水平。此类并购重组举措显著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优化了企业资源整合,增强了企业的成长潜力及市场竞争力。
创业板在接下来15年的发展趋势备受瞩目,我们热切期待投资者们踊跃点赞、积极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激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