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地铁安全顺畅运行,众多工作人员在幕后默默奉献。其中,北京地铁的接触网检修工作尤为考验人,它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惊喜。检修人员们在狭窄且昏暗的隧道中,持续保障着地铁的电力供应。在这些检修人员中,有一位被尊称为“蜘蛛侠”的潘二保。
地铁接触网检修在末班列车后
随着末班列车驶离,北京地铁即刻转入接触网维护时段。此时,潘二保及其团队需投入紧张作业。他们进入狭窄的隧道,攀爬梯车,抬头对接触网状况进行细致检查。这项工作颇具挑战,因维修点有时高达6米以上,员工需系上安全带,宛如攀爬峭壁。检修工作要求极高的专注和细致,任何疏忽都可能对地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北京地铁的检修作业常年如一地在夜间展开,潘二保便是众多检修人员中的一员。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始终不敢有丝毫松懈。
严格的精度要求
地铁接触网在地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地铁线路中,轨道下方是列车行驶的基础,而上方则是负责供电的接触网。接触网为列车提供动力,其调整的精确度需达到毫米级别。这对检修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任何微小的误差或设备磨损都可能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境下,检修工作犹如在鸡蛋上跳舞,每一步都必须格外谨慎。
潘二保所在的6号线是一条具有特殊性质的线路,它标志着北京地铁史上首次采用接触网供电。因此,在进行维护检修时,它要求技术人员具备更为丰富的经验,以及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棘手的磨损问题
6号线二期通车后,出现了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该线路东段某处的折返线被发现存在严重的偏磨现象。在磨损最为严重的情况下,接触网线每7天就需要更换一次。通过检查设计图纸,发现接触网的安装高度完全符合标准。一般情况下,列车运行时,接触网与列车上的受电弓直接接触并发生摩擦,但通常磨损较重的是较软的受电弓滑板。然而,此次情况却有所不同。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潘二保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登上了火车,对受电弓的磨损状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每一个细节都未曾疏忽。正是这种细致的检查,使他最终锁定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巧妙解决磨损问题
潘二保注意到,为避免受电弓磨损,接触网采取了“之”字形布局。列车运行过程中,受电弓滑板磨出了凹槽,其边缘异常锋利。此外,折返线附近的接触网结构独特,导致列车通过时,滑板凹槽的锋利边缘会与接触网接触。在寻求解决方案时,潘二保意识到不能仅仅通过调整高低来解决问题。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再次确认在工作日,列车在折返线的行驶方向始终保持一致。据此,他调整了车辆行驶路径,将磨损严重的导线点位提升至更高位置,并将另一侧导线位置适当降低。这一细微的调整,却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每年可减少换线作业48次,减少更换导线6277米,从而节约成本高达86万元。
创新提高维修效率
在维修作业中,尚存在若干其他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接触网的打磨作业。此作业中,刮刀的操控难度较大,用力不当易对接触网造成损害。此外,打磨作业需仰头进行,并需逐步移动梯车,这一过程对体力和精力消耗极大。为了提高此类工作的效率,潘二保带领创新工作室的同事们共同研发了接触网智能打磨仪。该仪器操作简便,只需将设备悬挂于接触网上,便能自动运行。
潘二保领导员工,通过使用废旧零部件,在东小营与五里桥车辆段分别搭建了两条“小型练兵线”。此举旨在为员工提供更多实战演练的机会,从而持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培养人员传承技能
潘二保在强化检修作业的同时,亦重视员工培训。过去五年,他策划并实施了针对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及主岗人员的多场培训,累计超过1000学时。在他的推动下,公司成功培养了2名专业技师、34名高级工和45名中级工。他无私分享个人经验和知识,旨在确保地铁接触网检修这一关键任务能够持续以高标准执行。
潘二保已在京地铁岗位辛勤工作了十年,他在本职工作中默默付出。这些故事是否使你对地铁背后辛勤的从业者有了新的理解?你是否有了解过其他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个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若您认为本文有价值,请点赞并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