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下午,上海市东方医院携手浦东新区三林镇、航头镇以及周家渡街道,共同见证了“脑卒中小屋”项目的启动。五家“脑卒中小屋”在浦东新区同步设立并正式揭牌,此举显著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脑卒中防治的现状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重大防治课题。尽管该病可防可控,但众多患者对症状的辨识能力不足,未能及时就医。在我国,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预后不良的案例屡见不鲜。此外,部分居民预防措施不当或缺乏预防意识,致使疾病发作甚至反复发作的现象频发。这一现象凸显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刻不容缓。
不完全统计显示,每年因脑卒中导致失能的患者人数持续增加,这一现象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脑卒中小屋的初步成果
2023年10月,上海市东方医院与东明街道合作创建的上海首个“脑卒中小屋”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该小屋已为周边居民提供超过6000次的服务。健康筛查人次达到2052,数量十分可观。在急诊服务方面,已成功开通绿色通道20次,这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培养了近20名社区脑卒中宣传员志愿者,他们在社区内积极推广相关知识,为提升居民对脑卒中的认知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脑卒中小屋”模式展现出显著的正面影响,它不仅全方位守护居民的健康,还为后续更多类似小屋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数据资料。
上海市东方医院主导建设的“脑卒中小屋”,系医联体社区和所属街道共同参与打造的脑卒中防治中心。该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医院凭借其专业的医疗技术和人才优势,社区则因其接近居民而便于健康活动的宣传与组织,街道则提供场地等必要支持。
多方协作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若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对“脑卒中小屋”从建设到后期高效运营造成严重障碍。
五家小屋的全新升级
五家新设立的脑卒中小屋在多个方面超越了首家的标准。尤其在预防筛查领域,技术有了显著提升,比如构建了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具有深远影响,医务人员可据此进行专业数据分析与评估,进而预测居民的健康风险,使预防工作更加科学化。
健康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设立的科普展示区内容详实,涵盖了脑卒中的多个方面,包括病因和症状等。此举有助于居民更直观地掌握疾病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康复治疗也变得更加系统化,针对患者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提升康复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社区与医院的联动
邹晨,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其言论揭示了社区在此事上的积极立场。社区与东方医院的合作正日益紧密。社区表现出与医院脑卒中筛查门诊合作的意愿,旨在构建一条便捷的绿色通道至医院。此举对居民而言,意味着就医将更为便捷高效,并能及时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若此联动模式得以顺利实施,无疑将大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居民的切实体验
陶阿姨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23年,她在脑卒中小屋检测出血糖和血脂异常,医务人员立即行动,迅速将她转诊至上海市东方医院接受治疗,并最终康复。康复期间,她不仅自身恢复健康,还热心参与小屋的科普讲座,掌握了识别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这一事实表明,“脑卒中小屋”在疾病治疗之外,对于提升居民健康意识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大读者们,关于此类“脑卒中小屋”的推广,您有何看法?是否认为其应在更广泛的区域进行普及?若您持有相关建议或见解,不妨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分享,以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