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们最感痛心之事,莫过于满怀期待却换来巨大的失望。近期,柳州市柳城县发生了一起类似事件,111户农户购买的甘蔗苗与承诺不符,这直接导致了超过18万元的补贴损失。幸运的是,在消费者协会与法院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解决了这起纠纷,帮助农户挽回了损失。
农户购买甘蔗苗遭遇困境
2024年9月下旬,柳城县寨隆镇的111户农户遭遇了极大的困扰。他们曾购买了广西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脱毒甘蔗种苗,原本期待一切能够顺利进行。然而,这些种苗却与预期不符。在687.1亩的甘蔗地上,按照补贴标准计算,农户们损失了高达185517元。当农户们试图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寻求赔偿时,公司却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令农户们既感到愤怒又感到无助。在购买种苗之初,农户们满怀希望,但如今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们的心情异常沮丧。
寨隆镇的农户在购买蔗苗后,遭遇了品种不符的问题,这与他们订购时得到的承诺相悖。这一情况无疑会对农户的甘蔗产量及补贴带来重大影响。更糟糕的是,当他们试图维护自身权益时,却遭到了拒绝,似乎陷入了一个无路可退的困境。
甘蔗产业对柳城的重要性
柳城县的甘蔗种植非同小可,它是该地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众多农户以此为生计,甘蔗种植带来的收入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他们多年来辛勤耕作于甘蔗田地,每个种植季节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若甘蔗种植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影响的将不仅是111户农户,整个甘蔗产业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威胁。
当地政府对甘蔗产业表现出高度关注,这一点从其推出的补贴政策中可见一斑。以2024年为例,政府针对甘蔗“脱毒种苗”的补贴金额高达600元每亩,而健康种苗的补贴则为330元每亩。这些补贴措施反映出政府意图通过经济激励,促进农户扩大甘蔗种植规模,并确保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该地区发生的甘蔗苗货不对板事件,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不容忽视。
发现货不对版的过程
此事的发现过程值得探究。2024年3月,当农户在购买蔗苗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的供货单上标注的品种是“44”。按常规理解,这应是种植的品种。然而,工作人员随后查阅了广西糖料蔗大数据平台,发现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上传录入的品种实为“桂糖44”。转折点出现在同年7月,寨隆镇人民政府糖办在实地核查时,却发现甘蔗品种已变为“桂柳05136”。
这一认证过程并非轻松,鉴于不同甘蔗品种在补贴政策上的差异显著。例如,111户蔗农种植的“桂柳05136”在溯源环节的大数据平台上未能找到相关数据。此外,由于脱毒种苗种茎加工厂提供的发票凭证显示的品种与农户实际种植的种苗不符,因此只能按照330元/亩的健康种苗补贴标准进行计算,与原本的600元/亩补贴标准相去甚远。
农业科技公司的解释
该农业科技公司的管理层亦提供了他们的观点。他们指出,起初销售的是经过脱毒处理的甘蔗种苗,具体品种为“桂柳05136”。然而,由于公司未能及时上传该品种的相关信息,故在广西糖料蔗大数据平台上以“桂糖44”脱毒种苗作为替代。尽管这一解释看似合理,但仍旧无法掩饰公司所犯的错误。毕竟,农户种植了不同的种苗,导致收获和补贴均受到不利影响,实际损失已不可避免地发生。
通常而言,一家正规的企事业在销售苗木过程中,理应确保所有手续及品种注册信息准确无误。然而,该公司的行为已导致农民遭受重大损失,其责任无论如何辩解,均难以消除。
调解依据及合理性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该法明确指出,商家在商品或服务正常使用条件下,必须保证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及有效期限。具体到蔗农购买甘蔗种苗的情况,若商家明确告知了品种,则不构成消费欺诈。然而,若商家在开具发票或上传平台数据时记录的品种与实际不符,则明显是商家一方存在过错。
由于此错误,农户需承担每亩270元的补贴差额损失,总计损失达185517元。因此,111户农户要求补偿并退还甘蔗补贴差额的诉求是正当的,应当得到支持。此举亦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否则,农户辛勤耕作,却因种苗公司的失误而遭受不合理的利益损失,实为极不公平。
成功解决矛盾保障权益
调解后,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诺,至2025年1月30日之前,将支付甘蔗补贴差额185517元。柳城县人民法院现场出具了司法文书予以确认。从矛盾升级至最终化解,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柳城县消费者协会与法院的主动担当。他们借助“诉调对接”机制,迅速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该机制确保了消费者权益得以切实执行。尽管问题已得到解决,此事件亦向各地发出了警示。在农产品种苗销售领域,企业必须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农户权益不受损害。关于如何更有效地监管种苗企业以防止类似事件重演,众说纷纭。欢迎各位留言发表看法,并请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