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在山西太原举办的首届“零碳矿山”太原论坛吸引了广泛关注。论坛集中讨论了山西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这一具有时代价值的话题。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思想交流,智慧碰撞。那么,他们又将如何提出推动行业转型的创新思路?
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探讨
王双明院士指出,新能源在短期内难以成为我国的主导能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国仍需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目前,煤炭是否能够持续担任主体能源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的经济效益。这反映出,在当前的能源格局中,煤炭的战略地位在一段时间内难以被替代。然而,新技术的进展也将对煤炭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据悉,研究选择适合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煤矿区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采煤与二氧化碳矿井封存一体化,则是推动低碳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方向。
当前,传统能源产业正迫切需要发展以减损降碳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据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占有较大份额,其转型对于整个能源结构的调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山西煤炭产业转型的挑战与使命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大省,承担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结构转型的艰巨挑战。据山西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李红透露,山西省正致力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然而,能源转型的问题亦不容忽视。2023年,山西省启动了“零碳矿山”示范创建项目,选取了三处煤矿进行试点,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从煤炭产量及全国供应比例等关键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山西省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
能源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山西煤炭产业若未实现有效转型,其可持续发展将遭受严重威胁,同时亦将波及国家整体能源战略布局。在确保能源供应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之间,山西面临一项艰巨的平衡任务。
零碳矿山是落实双碳战略的有力举措
袁进教授,太原理工大学的教师,强调山西省在推进国家“双碳”战略中,“零碳矿山”的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举措标志着煤炭行业向全面绿色转型的创新尝试,同时也是企业主动寻求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体现。然而,零碳矿山建设在理论支持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针对这一问题,袁进教授提出了十三项关键的研究领域,并建议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
众多煤炭企业目前对这一转型理念的理解尚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少数企业已开始实施相关转型措施,而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或对如何着手感到迷茫。因此,迫切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投身于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研究。
专家聚焦的关键转型话题
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多个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诸如煤矿甲烷减排、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矿区林草碳汇的构建,这些均构成“零碳矿山”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些议题均基于科学依据,并有大量数据支持,凸显了它们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环节遭遇了不同层面的挑战,例如煤矿甲烷减排技术的成本高昂,余热资源利用项目难以实现规模化推广。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研究如何在山西省的煤矿中切实推广和实施相关技术。
零碳矿山建设举措意义深远
山西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冯国瑞指出,“零碳矿山”的建设对于煤炭企业实现降碳、减污、增绿、增效至关重要,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双碳战略的指导下,煤炭企业亟需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并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
当前,技术模式、评价标准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的缺失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难题。这一问题不仅延缓了企业转型的步伐,还导致山西煤炭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进而影响了“零碳矿山”建设的全面实施。
学会发挥带动作用
山西省煤炭学会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与纽带角色。该学会致力于通过强化与各界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山西省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学会将主动构建多方合作桥梁,例如,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之间的对接活动。
学会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有所局限,如何在这些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效用,仍需在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这涉及到如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以及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零碳矿山”的建设工作中。
读者朋友们,您在阅读至此,或许会思考:山西煤炭行业成功迈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要素究竟是什么?欢迎您留言参与讨论,并对本篇新闻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