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传递出一条令人鼓舞的消息。全市14个县(市)成功组建了2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这一举措构建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全面覆盖的医共体新格局。这无疑是对民众健康福祉的重大贡献。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开展

2023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大规模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此举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医疗资源的配置。我市正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这一做法是缩小城乡医疗资源差距的切实行动。以过去为例,基层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居民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服务,常常需要长途跋涉前往城区。

目前,医共体的构建已显著改善了这一局面。众多医共体主导医院持续派遣技术团队进驻乡镇卫生院。此举显著提高了乡镇医疗服务质量。例如,一些位于偏远山区的乡镇卫生院,原先仅能处理基础病症,如今已能对多种复杂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我市正积极促进该建设领域的全面进步,涵盖众多医学领域。众多不同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持续流向乡镇卫生院,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具有显著成效。

全市 14 个县组建 23 个医共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家门口就能看病  第1张

技术人员大规模下基层

自2023年开始,各县域医疗共同体主导的医院在资源下沉领域展开了显著行动。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踊跃前往乡镇卫生院支援。截至目前,累计已派遣超过2.2万人次。这一巨大数字彰显了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强力支持。

乡镇卫生院成为诊疗服务的前沿阵地,他们迅速投入工作,提供医疗服务。根据统计数据,超过五十万人次接受了诊疗服务。这些技术人员构成了基层医疗的坚强支柱。基层医疗有了专业人员的驻扎,居民在遭遇疾病时无需远赴大医院。以老年患者为例,那些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往常为疾病困扰而奔波于城市医院,如今在家门口便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信息化建设助力资源共享

新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已成为促进医疗进步的关键工具。在我市,医共体的构建同样深受此趋势影响。全市医共体深刻认识到信息交流的必要性,因此在检验、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上,正全力推进。

目前,全市县乡两级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已逐步实现。这一进展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特别是,资源共享中心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大量影像和心电图等资料的诊断支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各牵头医院已为基层提供远程会诊超过3000例,诊断影像资料近19362份,心电图资料达27285份,这一便利性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新秩序形成

为提升民众的医疗感受,多家医联体主导的医院正积极利用现有资源,致力于构建新的医疗秩序。这些医院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及信息化工具,着力推进远程医疗等众多举措。

今年上半年,所取得的成效显著,转诊患者总数已超过1.2万人次。这种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的模式,一方面确保了重症患者获得适宜的治疗,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大型医院的负担。此外,各级医院间的协作也变得更加有序。

全市 14 个县组建 23 个医共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家门口就能看病  第2张

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牵头医院所属的医共体在缓解民众就医经济压力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在医疗体系改革的新格局中,县级公立医院平均出院费用较前一年下降了8.4%,药品费用占比减少了3.2个百分点。这些变化直接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实惠。

以往,民众常因医疗费用高昂而忧心忡忡。然而,随着医共体的推行,医疗费用显著降低。此外,药品费用的下降亦反映出医院在用药管理上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药品使用所造成的成本。

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一系列建设和改革举措的实施,使得最终受益群体为广大民众。目前,民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过去,民众若患重病,只得前往城市的大型医院就诊,而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正逐步满足这一需求。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就诊所需时间,同时大幅降低了医疗费用。这一变革具有显著的实际效果,对于提高该区域内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此,我们不禁产生疑问:随着医疗共同体不断进步,我市医疗服务在接下来将迎来哪些对民众有益的显著变革?我们期待广大读者为本文点赞、转发,并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