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城区的八府庄园小区中,居住着一位年事已高的特殊老人,名叫孟昭明。他不仅是《西安晚报》的忠实读者,更是地铁的资深爱好者。在过去的19年间,他不懈地收集了超过15册的地铁相关剪报,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些剪报不仅体现了孟昭明对地铁的深厚情感,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地铁梦的萌芽
1972年,孟昭明老人与其伴侣一同前往北京游览。这是他初次体验地铁,北京的地铁系统以其整洁、美观、便捷与舒适给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时,老人心中充满了羡慕之情,并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西安地铁的憧憬之种,期盼西安也能拥有如此便捷的交通系统。这段早期的经历成为了他热爱地铁的起点,同时也映射出当时西安与北京在交通设施上的显著差距。
自2005年伊始,一则公告在报纸上刊登,《西安地铁获准建设》以及《西安地铁将新建六条线路》。这一消息对孟昭明老人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他所期盼的地铁梦想似乎在这一刻迎来了曙光,多年的夙愿终于有望实现。
19年剪报坚持
自2005年以来,孟昭明老人便开始搜集与西安地铁建设规划相关的报纸资讯。他持之以恒,每日阅读并剪辑报纸,这一习惯从未改变。他宛如一位坚定的记录者,通过报纸新闻,详实记录了西安地铁从规划到建设各个阶段的历程。
自19年至今,西安地铁发展迅猛,成效斐然。目前,已有10条线路投入运营,总里程数达到353公里。与此同时,那位老人的剪报集也从最初的1册增至现今的15册以上。这些数字背后,凝聚着老人日复一日的执着与坚持。
精心整理剪报
老人的居室内,小床上摆放着排列有序的剪报册。每本剪报册的首页均附有老人精心制作的目录,内容详尽,包括线路名称、起始与终点、全长、站点数量、施工启动日期、通车日期、运行速度以及车型等信息。从这种细致入微的程度,可以窥见老人对待剪报工作的认真态度,并非草率从事。
记者查阅发现,在15册剪报中,仅2号线首条地铁的相关资料就占据了三本厚厚的剪报本。此外,还有老人所写的读报笔记。这些资料不仅限于简单的剪报,老人还通过笔记补充了自己的见解。这些剪报与笔记共同构成了展示西安地铁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地铁发展回忆
孟昭明老人回忆起得知西安地铁建设规划时的激动心情。这种激动源于对新事物的渴望,对于怀揣多年地铁梦想的老人来说,尤为强烈。这种期待体现了当时市民普遍对改善城市交通设施的迫切需求。
随着地铁线路的规划、建设和开通运营,老人收集并整理了所有相关报纸。这些报纸记录了西安地铁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每一份报纸都成为了西安城市硬件设施逐步提升的历史截面。
分享热情洋溢
《西安晚报》对小“地铁迷”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孟昭明老人的关注,老人随即热情地发出了邀请。他自称同样是一位资深的“地铁迷”,并拥有丰富的剪报资料愿意分享。多年的剪报经历和对轨道交通发展的见证,为他邀请记者提供了充分的信心。
观察他提前精心准备的手写资料和丰富的剪报集,可以明显看出他迫切希望将多年积累的收藏与故事公之于众。他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眼中西安地铁的成长历程。
时代印记留存
孟昭明老人的剪报集犹如一部部史册,通过一份份精选的剪报,勾勒出时代的变迁。这些资料生动展现了西安交通领域的巨大进步,从无地铁到如今10条线路的全面运营。老人的执着不仅是一种精神象征,更将西安地铁的成长历程以剪报的形式永久保存。
读者朋友们,您是否在周围发现过那些坚持记录城市发展细节的长者?我们期待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同时,也热切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所听闻的类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