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泰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就防汛期间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会上,一系列数据揭示了显著的气候异常现象,引起了公众对当地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并促使人们开始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泰安市汛期平均气温显著偏高
2024年,泰安市汛期平均气温为26.8℃,较往年同期24.8℃高出2.0℃。这一气温数据创下了自1951年以来的新高。高温天气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多方面影响,包括需强化防暑降温措施,以及增加能源消耗以保障空调等制冷设备运行。此外,高温状况也可能对城市农作物生长和商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数据直接反映了这一现象,高企的气温正逐渐改变公众的户外活动模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段外出,这一趋势也使得城市的早市、夜市以及公园在傍晚时段的人流量显著增加。
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51.7毫米,这一数值较往年同期的431.5毫米高出52.4%,位居自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高位。过量的降水对城市的排水系统构成了重大挑战。在防汛期间,地势低洼区域积涝现象可能更为严重。
持续的降雨量过高,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某些农业区域可能出现水分过饱和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干扰农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产量与品质。同时,农民为应对此类天气状况,不得不增加成本,比如购买和使用排水设备等。
泰安市汛期的降水分布情况
6月份,地区遭遇了阶段性旱情。但进入7月,暴雨频发,且多个暴雨中心区域重叠。8月,暴雨事件明显减少,而9月的降水量则显著减少。这种不稳定的降水分布模式,对当地水资源储备的规划构成了影响。特别是7月的连续暴雨,迫使城市提高防洪设施的启用频率。
汛期期间,全市共遭遇10次强对流天气,12次暴雨袭击。其中,7月份暴雨频发,全市平均过程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就有1次,超过50毫米的达4次。这些暴雨对河流水位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也给河岸居民带来了安全隐患。
强对流天气中的极值数据
强对流天气不仅带来降雨,还伴随大风等恶劣天气现象。例如,东平大羊地区风速高达31.3米每秒,相当于11级风力;泰山风速为28.5米每秒,也达到11级;徂徕山太平顶风速为25.8米每秒,属于10级风力。共有16个监测点风速超过8级(17.2米每秒)。如此强劲的风速可能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尤其是那些简易建筑和广告牌等。
7月5日下午至夜间,宁阳县葛石镇、磁窑镇等地遭遇了强降雨,并伴随龙卷风现象。此次龙卷风对当地农业及居民住宅可能造成瞬间且难以预料的破坏,这对当地的应急救灾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台风对泰安降雨量的影响
在第3号台风“格美”侵袭泰安市时,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了75.6毫米。其中,新泰太平山成为了降雨最集中的地点,记录下了174.7毫米的最高降雨量。台风引发的降雨在各个区域分布不均。这一现象凸显了在台风来袭时,气象部门预报准确性的关键作用。
台风引发的降雨及猛烈风力可能导致部分树木倾倒、电力设施受损,进而影响城市的供电和交通系统。停电现象可能干扰居民日常生活用电,而交通中断则会妨碍人们的日常通勤及物资流通。
气象部门的应对措施
气象部门迅速发布关键气象资讯,汛期累计发布关键天气预报83次,呈阅件6次。同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48次,确保重大天气过程预警信号无遗漏,预警发布提前210分钟。以上数据充分展现了气象部门的积极应对态度。
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收到各类预报和信息,同时提供雨情、大风等实时服务,并发布雨情短信。这些服务有力地构筑了气象灾害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确保了市民基本生活安全及政府应对决策的稳固基础。气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精确度能否持续提高?我们期待读者们的积极参与和评论,同时鼓励大家点赞和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