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一种令人生畏的病患,在广东省逐步蔓延。该病由埃及伊蚊传播,属急性病症,对患者造成极大痛苦,重症患者甚至可能丧命。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登革热的药物,仅能依赖伊蚊防控措施进行预防。当前,广东省正面临登革热疫情的高峰期,伊蚊密度与疫情风险成正比上升。
登革热的威胁与现状
自5月起,广东省某些地区连续发生登革热本地感染。即便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但蚊虫防控仍需严格执行。台风与雨季加剧了蚊虫繁殖,特别是在25至30℃的温暖环境中,蚊子活动加剧,吸血与产卵次数上升,显著增加了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伊蚊监测风险提示指标
为控制登革热蔓延,广东实施了两项关键监测措施:运用BI指数进行幼虫密度监测和利用MOI方法评估成蚊密度。BI指数或MOI指数一旦超过20,暗示着传播蚊媒密度升高,进而登革热疫情风险同步增长。若某区域内多个监测点BI指数或MOI指数均突破20,这预示着该区域面临较高的流行病风险,迫切需执行应急应对策略。
至2024年9月底,全省共录得26个高密度伊蚊监测点,其中广州市以10个点位居首位,珠海市与汕头市各以4个点紧随其后。数据分析表明登革热风险日益临近,提醒公众需提高警惕。
全省媒介伊蚊风险点分布
高密度监测图中,红标区域标示为高风险区,埃及伊蚊数量显著超标,安全标准,故登革热爆发风险极大。市民需提高警惕,尤其是红标区域,务必强化防蚊措施,严禁松懈。
预防登革热的具体措施
控制登革热的核心是消灭埃及伊蚊。积水清除,幼虫灭绝;幼虫灭绝,成虫灭绝;成虫灭绝,登革热无法传播。因此,本区居民需主动行动,倾倒容器积水,遏制伊蚊幼虫的繁衍。同时,鉴于病毒通过“患者→伊蚊→易感者”路径传播,须特别预防蚊虫叮咬,防患于未然。
细则包括:水生植物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水体并清洗容器;防止盆底积水。破损容器应妥善处理,存储于密封垃圾桶或雨天保护下。住宅须配备20目以下的纱网门和窗,并喷洒杀虫剂以提升防护。如发现成蚊,应用经认证的杀虫剂、蚊香、灭蚊片等合法产品消杀。通风20分钟后,人员方可回入室内。若室外蚊虫增多,建议聘请专业害虫防治服务。
个人防护与健康监测
除环境干预外,个人防蚊同样关键。居民宜避免在蚊虫活动旺盛时段(如早晚)外出,出行时宜着长袖衣物,并使用驱蚊产品。对于近期有跨省或海外旅行史者,须主动告知医护人员,并接受登革热的检测指导。
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即刻就医,并向医者提供蚊虫叮咬可能的病史。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登革热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
社区与政府的责任
社区与政府均承担着防控登革热的重要职责。社区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蚊意识,并定期组织环境卫生整治,减少蚊虫滋生环境。政府部门需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监控体系,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并派遣专业队伍进行蚊虫灭绝作业。
政府须加强与各地联动,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应对登革热风险。全社会团结协作,方能有效防控登革热蔓延,保障民众健康。
总结与呼吁
登革热在蚊虫高密度地区风险加剧。预防控制应从个人着手,采取有效防蚊措施,阻断蚊媒滋生。同时,应关注社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共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居住空间。
关于登革热防控,有哪些措施可提升防御效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共同探讨健康保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