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威海市临港区草庙子镇的嘉和社区吸引了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该社区举办了一系列以“移风易俗国学讲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全面促进道德教育,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深化移风易俗的实践活动,并努力营造文明用餐、抵制浪费的社区风尚。
活动背景意义
活动推出是对社会需求的热切响应。当前,我国经济虽持续高速增长,但食物浪费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伴随生活水平的提升,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部分人所遗忘。在威海临港区,这一现象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举办此活动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调查数据显示,日常餐饮浪费现象中,相当一部分源于消费者节约意识的缺失。特别是在家庭用餐时,众多居民并未严格遵守节约粮食等原则,如采购食物时过量,最终导致食物浪费。
全国范围内,文明用餐的理念正被广泛推崇。众多地区开展了类似的风俗改革活动,威海临港区此次的活动便是这一积极趋势的体现。嘉和社区特别强调从社区层面入手,鉴于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从这一基本单元出发,倡导文明新风尚,能够以点带面,影响力持续扩大。
活动中的宣传形式
在活动中,创新宣传方式引人注目。文明实践志愿者担当主演,他们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社区青少年宣讲移风易俗的内容。这种宣传方式既简单又直观,易于青少年理解。正如现代教育中,图文并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志愿者们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实例,细致地讲解了用餐礼仪的各个方面。从饭前的“七步洗手法”,到轻声细嚼食物,再到节约粮食、使用公筷公勺等细节,都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不仅传授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更在传递一种理念:对个人健康负责、对他人尊重、对整个社会文明进步有益。
同时,为了提升国学讲堂中移风易俗内容的生动性,现场采用了问答、角色扮演以及模拟就餐等多种互动形式,这些形式成为了活动的亮点。居民通过参与其中,能够切实感受到活动的氛围。以模拟就餐为例,这一环节让居民亲身体验餐桌礼仪在用餐时的具体应用,使大家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餐桌礼仪的深层含义和实际作用,相较于单纯的口头教育,这种方式显然更为有效。
居民分享环节
在互动环节,居民的分享为活动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众多居民踊跃地分享了自己或周围人勤俭节约的经历。这体现了民间智慧与传统美德的延续。他们中的一些人讲述了如何在家中合理安排饮食,以减少浪费,例如根据家庭成员的数量和食量来合理购买食材,规划菜谱等。虽然这些做法看似简单,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却未能做到。而在外出就餐时,一些居民则坚持按需点餐,并将剩余食物主动打包带走,这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文明用餐的体现。
年长者的回忆尤为感人。在那些艰苦的年代,人们对粮食的珍惜程度极高。比如,掉落在地的一粒米也会被捡起,每一粒粮食都经历了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记忆让年轻一代深刻认识到在现今幸福生活中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故事的流传,更是价值观的延续。
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本次活动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培养青少年形成文明用餐的良好习惯,相当于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播撒了一颗文明的种子。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养成文明用餐的习惯有助于他们始终铭记节约粮食等传统美德。这一习惯将伴随他们终身,并有可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这些青少年堪比文明传播的使者,他们有能力影响周围的家人。家庭对青少年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而青少年在家的言行亦能对家人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在家庭这个小范围内,可以率先营造出一个注重文明用餐和餐桌礼仪的氛围。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后续规划
威海临港区草庙子镇并未计划让活动仅限于此。他们计划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该站将成为当地移风易俗等思想文化传播的核心和枢纽。同时,他们还将整合辖区内的更多资源优势,这包括更多社区、单位、组织的参与。通过资源整合,将能举办更多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文化活动,比如移风易俗演讲比赛和主题展览等。
扩大宣传覆盖面成为当务之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传播信息,而不仅限于社区内部。利用当地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平台,促使更多居民自发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文明风气。此举旨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居民的文明意识及移风易俗观念,推动该地区整体文化素质持续提升,朝着更佳方向发展。
对社会的启示
威海临港区草庙子镇嘉和社区举办的活动,为社会树立了一项优秀典范。这一活动凸显了基层社区在推动移风易俗、传承传统美德方面所蕴含的强大潜力。通过从小型社区活动着手,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同时,这一做法也启示了其他地区,活动形式可以更加创新和多元。例如,将传统宣讲与互动体验相结合,以增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社会现象大量显示,若未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仅从成年人层面推动移风易俗等活动,效果常不尽如人意。那么,其他地区是否能够借鉴威海临港区的经验,先从青少年教育入手,进而促进家庭及社区的整体文明提升?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观点,并希望大家能够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