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了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向公众传递了我国环境质量的积极信息。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均呈现出持续提升的趋势,这一变化无疑是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

环境空气质量调查

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主要污染物指标中,首要关注的是6项关键指标。根据最新数据,多种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以PM2.5为例,其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3.6%。这一变化显著反映了空气质量的整体改善。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例如,它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每一次百分比的降低,都体现了大气治理工作的成效。

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空气质量状况分析显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8%,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6个百分点。这一提升使得公众感受到更多蓝天白云的日子。详实的数据反映出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使得广大民众在每一次呼吸中都能体会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积极影响。

重点区域空气状况

京津冀及邻近区域内的“2+36”城市具备独特的环境质量特征。该地区PM2.5的年均浓度保持在39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持平。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占比达到65.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该区域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已付出努力。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当地政府已采取包括企业减排在内的多项措施。

长三角31座城市环境状况各异。其中,PM2.5平均浓度达到3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上升了6.7%。优良天数占比为79.2%,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9个百分点。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所面临的问题。这一现象也警示各地应根据自身区域特性,制定更为精准的环境治理策略。

汾渭平原城市结果

汾渭平原13个城市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PM2.5的平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1%。这一成果可能与当地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措施有关。同时,优良天气天数占比达到65.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5个百分点。当地居民对于空气质量提升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生活幸福感随之增强。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显著降低,降幅达到1.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显示出,重度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日益减少,同时也反映出汾渭平原在环保治理领域持续稳健的进步。

地表水环境质量调查

地表水考核断面在3641个国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水质达到优良标准(Ⅰ至Ⅲ类)的断面占比高达88.5%,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4个百分点。众多地表水体实现了清洁与透明。特别是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以及西北、西南的河流以及浙闽片区的河流,其水质优良(Ⅰ至Ⅲ类)的断面比例达到了90.0%,同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

各地在河流湖泊治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这些措施,如禁止非法采砂等,对提升地表水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重点湖库水质情况

210个重点湖泊和水库的监测数据已有所产出。其中,水质达到优良级别(Ⅰ至Ⅲ类)的湖泊和水库数量占比达到了78.6%,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0个百分点。这些美丽的湖泊和水库构成了绿色生态画卷的重要元素。众多湖泊和水库水质的改善,不仅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成效,也为生态多样性的维护带来了积极影响。

劣Ⅴ类水质湖库数量占比为4.3%,与去年同期持平。这一比例虽然保持不变,但已处于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此状况有效保障了周边生态环境不受水质恶化影响,同时,周边居民也得以避免湖水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

未来展望与公众参与

我国在环境质量方面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仍有提升的余地。以某些区域为例,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为此,政府需持续增强治理强度,并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

在环境改善的历程中,公众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同样可以参与到环境持续改善的行动中来?节约能源、监督并举报污染行为,这些行为都能对整体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期待民众能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为我国环境质量的提升事业点赞并分享,促使更多人关注并重视环境保护这一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