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之前,从远处即可目睹院内岩羊欢快跳跃、嬉戏的身影。这一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背后离不开救护繁育站工作人员们的不懈努力以及对野生动物无微不至的关怀。
岩羊嬉戏初印象
5月15日,记者还未步入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区域,便在远处观察到院子里有几只顽皮的岩羊在蹦跳。当这些平时在岩石上活泼的生灵向记者等人靠近时,它们显得有些紧张。马景林表示,截至2023年,共救助了4只岩羊,目前它们已经长大,但由于缺乏野外生存技能,暂时还未考虑将其放生。
多样动物共栖息
我国唯一位于国家公园内的救护繁育站颇具吸引力。猛禽栖息地、草食动物区、杂食动物区等,各类动物在其专属区域内自在生活,彼此间互不干扰。这些动物均经过救护,无法回归自然或正处于放归训练阶段,共同描绘出一幅和谐共生的动物栖息画面。
设施改善助救助
野生动物的数量上升导致需要救助的动物数量也随之上升。工程师马存新指出,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他们持续优化基础设施。目前,水禽场馆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为了满足被救助野生动物的野化训练需求,特别规划了专门的训练场地,旨在为动物提供更优质的救助与训练环境。
尊重天性巧救助
在救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并非直接将动物送至救护站。他们充分考虑到动物的本能特性,对于现场处理不会造成影响的受伤野生动物,会立即让其返回到它们熟悉的环境中。马存新指出,动物天性追求自由,被关押在救护站中可能会引发应激反应,甚至导致自残现象。不同物种的救助方法也有所区别。例如,经过治疗的食草动物,在康复后会先被安置在外围区域进行观察。以去年救助的一只狍子为例,它在外围区域停留了几天后便自行离开了。
兽医成长展担当
马景林,一位兽医师,已在岗位上工作了三年。在这期间,他从宠物医院转至救护繁育站,接触到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这让他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成长。尽管观察这些动物时心中感到欣慰,但他更期盼它们能够重返自然,这种职业精神令人感动。
科普讲解促保护
祁连山深处的救护繁育站,因其与原生野外环境相似,有利于动物的适应与训练。当野生动物走进学生的视野,他们的热情被点燃。马存新作为讲解员,细致入微地介绍了从救助工作到动物特性的方方面面。马存新强调,动物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尽管这并非他的主业,但他乐于普及野生动物知识。
您是否同样被动物们那萌态可掬的外表以及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所触动,从而萌生了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献出一份力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