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是如何绘就生态与经济共生画卷的?  第1张

初夏时节,崇信地区植被繁茂,生机盎然;该地区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果正助力该市步入绿色发展的新里程。

生态建设初体验

崇信县滨河路社区的居民位继萍,她习惯于在汭河步道上进行晨间跑步。她提到,最近,她家附近新增设了口袋公园和绿道,周围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清香。该县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同时也是“两山”理念实践创新的基地,正以实际行动展现出生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美好景象。

构建立体防护网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是如何绘就生态与经济共生画卷的?  第2张

崇信市致力于提升城市森林生态效能,积极推动山地绿化项目,现已建成包括西坪山在内的四个面积超过万亩的造林示范区,以及湫浥沟等面积超过千亩的造林示范区,有效提升了城市局部生态环境。在地面交通领域,省道304线等十五条道路景观带形成了相互连通的生态网络,构建了一系列连贯的绿色生命线。汭河生态治理项目在水域整治方面实现了显著成果,有效吸引了40余种珍稀鸟类在此地筑巢,同时,也实现了用水保障生态环境的预期效果。

拓展城乡绿空间

崇信县坚定不移地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持续扩大绿化区域。截至目前,已顺利建成了4座森林小镇及8个森林住宅区,村庄的绿化覆盖率已提升至36.6%。县住建局副局长杜文辉强调,这一成就得益于全县人民的齐心协力,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城市、道路、村落及家庭之中。目前,该县正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黄土高原上最具魅力的乡村大公园”。

古树文化添魅力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是如何绘就生态与经济共生画卷的?  第3张

崇信县对生态与文化的结合给予了极大关注,特别强化了对历史悠久树木和知名树木的保护工作。全县范围内共有222棵古树名木被列入保护名录,这一数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些树木不仅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为崇信的旅游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绿色产业促增收

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致力于推动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以及林下经济等产业的繁荣发展。推行苹果产业链的“链长”战略,促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45,000亩的苹果种植面积中,已有16,000亩实现了高标准矮化密植,使小苹果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经济来源。

乡村旅游新引擎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是如何绘就生态与经济共生画卷的?  第4张

新窑镇西刘村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进步,成功吸引了来自锦屏镇的投资者薛德科进行资金注入。在此背景下,成立了名为“绿源美”的家庭农场。经过系统的培训,村民姚红梅学会了烹饪技术,并在农场找到了就业机会,其月收入已超过3000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居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崇信县已由往日的荒芜之地蜕变为郁郁葱葱的绿色山林,其以绿色为基调的转型之路正持续拓展。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崇信县所采用的生态与经济并行发展的模式,是否适合其他地区效仿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