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年前树立的守护森林的誓言石碑目前正遭受着消失的威胁,幸运的是,经过多方的努力进行保护,这份古老的智慧得以继续传承。
石碑起源
1827年,云南省永仁县维的乡桃苴村委会祀龙箐的密林之中,12位村民代表带领族人,神情肃穆地竖立起一块高8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碑。该石碑象征着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誓言。碑上,“永垂不朽”四个大字引人注目,下方170余字的楷书清晰记录了古人对自然生态的敬仰之情。
盟誓内容
碑文记载了“山川之美,地灵人杰;树林之盛,木本水源”的古训,体现了先人对自然生态与村落繁荣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若违反规定,将处以银两十两”的严厉惩罚,相当于当时强壮劳动力一年的收入,充分展现了他们保护青山绿水的坚定意志。这份誓言如同一位无形的守护者,在漫长岁月中默默守护着这片山林。
面临考验
如今,这份被誉为古代村规民约典范的石刻文献正遭遇着极大的挑战。经历了198年的风雨洗礼,石碑的中部已经出现断裂,碑面风化严重,部分文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更令人忧虑的是,该地逐渐变成了村民祭拜龙神祈求降雨的圣地,而露天环境无疑加剧了文物的退化速度。若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这段见证生态智慧的历史见证或许将永远从我们眼前消失。
检察介入
2025年伊始,永仁县人民检察院的公益诉讼部门在执行职责时,揭露了这一现象。负责的检察官们立即采取行动,进行了现场勘查和群众访谈,对石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随后,他们向有关机构发出了检察建议,正式开启了石碑保护工作的进程。检察官们充分认识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复制资源,亟需得到及时的保护。
保护方案
相关机构在收到检察机关的建议后,立即作出反应,并在尊重民间习俗和遵循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制定了“三步走”的保护策略。首先,他们投入资金,定制了不锈钢防护罩,旨在减轻自然侵蚀对石碑造成的损害。其次,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巡查制度,以实时监控石碑的状况。最后,他们开展了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旨在提升村民的保护意识。同时,对文物类别进行了向上级部门的申报调整,旨在为后续的科学保护工作争取到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多方共治
在本次文物保护行动中,检察机关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既是监督者,也是协调者,深入乡镇,走访村落,积极进行宣传、动员以及教育引导,并协助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他们与相关部门协同研究,共同提出既切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方案。如今,那些披上“防晒衣”的古碑不仅传承了生态文明的悠久智慧,也见证了新时代下多方共同治理的强大保护力量。
在将来,这块蕴含着古代先贤生态理念的石碑,其长期有效的保护能否实现?众人可以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同时留下您的观点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