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永松路社区的“奶奶团”由一群充满活力的老年人组成。她们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现了充满活力的老年生活,无疑为城市带来了温馨与亮丽的色彩。
编织组的精彩技艺
编织组是“奶奶团”中的一抹亮色,每周四,老人们齐聚一堂,用巧手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精美制品。丝网花、帽子、围巾和包包等,都是她们的心血结晶。79岁的刘卫力老人在编织组中被誉为“全能高手”。退休后,她加入编织组,为社区80岁以上的每位老人编织了红围巾,并为蓝田县的贫困儿童制作了衣物。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为接受者带来了温暖,更展现了老人们的无私爱心。刘卫力老人还时常担任“临时老师”,在她的辅导下,许多老人的编织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
老年成员在编织小组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技能。起初,她们并非技艺娴熟的编织者,许多成员是在约10年前社区编织小组成立时才开始学习这项技艺。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们不仅通过手机视频教程辅助学习,而且这一活动显著丰富了她们的生活。编织不仅锻炼了她们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双手,对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
缝纫组的暖心服务
去年三月,缝纫小组正式宣告成立。每周三,老人们聚集在工作室,借助缝纫机等设备,无偿为社区居民修补衣物。他们的缝纫技术精湛,其中一些老人甚至使用了四十多年的缝纫机。比如,76岁的张荃茸老人,她不仅是编织组成员,也是缝纫组成员,她将编织带来的家庭欢乐转化为为社区服务的快乐。
缝纫组的成立,源于当前年轻人工作压力增大,衣物一旦出现小故障,常难以寻觅到合适的修补服务。老一辈凭借其精湛技艺,热情地接待了众多寻求援助的居民。社区居民张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她高度赞扬缝纫组的老人在为她裁剪裤边等工作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
老人们的奉献热情
“奶奶团”成员们表现出极高的奉献热情。她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大多并非自用,而是慷慨赠予亲朋好友、高龄老人以及山区的孩子们。她们热心参与助老帮幼活动,多次投身其中。在这些奉献行为中,她们收获了快乐,将其视为晚年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所在。同时,这种奉献精神也在缝纫组为居民免费修补衣物的日常工作中得以体现,无论遇到多么微小的难题,老人们都以极大的耐心逐一解决。
老年人在业余时间不辞劳苦,乐于助人。王丽珠,作为“奶奶团”的负责人,既是编织小组成员,也是缝纫小组成员的活跃分子。她对各项组织活动充满热情,在她的引领下,老人们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共同传递着社会的温暖。
社区的支持态度
永松路社区积极扶持“奶奶团”等类似团体。社区主任石强强调,社区自行组织的活动种类繁多,每天都有形式多样的节目上演。他观察到编织组和缝纫组的老人们展现出的热情,心中感到十分欣慰。社区不仅提供了必要的场地支持,还为老人们的活动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社区的支持激发了老年人持续参与活动的热情。这种相互帮助的气氛,让社区的氛围变得更加和谐。随着老人们活动的融入,社区文化得到了丰富,并吸引了更多人投身于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中。
老人们的生活转变
退休前,刘卫力等众多老人职场忙碌,参与手工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然而,自从加入“奶奶团”,她们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她们现在定期相聚,共同进行手工创作,同时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并享受闲聊的乐趣。这样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满足与喜悦。
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内容上,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年人从以往的无所事事、悠闲度日,转变为充满活力,他们的关注点也从家庭小事拓展到了促进更多人的幸福。这一变化象征着他们积极生活态度的显著转变。
传递的积极意义
“奶奶团”富含积极意义。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这种既能让老年人享受生活、又能让他们发挥作用的模式,具有极大的推广潜力。老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其他老年人树立了典范。同时,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是否目睹过身边那些令人动容的老年身影?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为这篇报道点赞及分享,同时,我们也衷心期盼您能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