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场初发现
5月8日,上午时段,记者应市民的举报前往小普吉村,探访当地一家家具厂。抵达后,工作人员取出了一块板材,置于阳光下观察,发现其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微的疑似玻璃纤维材料。据工作人员张师傅介绍,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纤维呈现出絮状,颜色为白色,如同针尖般在空中舞动,甚至有时会随风飘入室内。
这些纤维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被肉眼察觉,张师傅及其同事直到最近三天才注意到它们。自前天开始,工作人员普遍感到身上出现瘙痒,他们推测这种症状可能与附近工地拆迁时产生的玻璃纤维飞扬有关。众人更为担忧的是,若这些物质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拆迁工地寻源头
记者在听闻相关猜测后,决定前往拆迁现场进行实地调查。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在现场找到任何疑似玻璃纤维物质的来源。这一发现使得调查工作陷入了困境,关于这些不明物质究竟源自何方的疑问,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谜题。尽管如此,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对真相的探寻,他们明白,只有明确了源头,才能消除潜在的隐患。
尽管在拆迁现场并未发现任何线索,然而这并不代表调查活动就此终止,反而催生了众人更深入的探索意愿。他们深知,唯有追溯至源头,方能彻底消除玻璃纤维物质可能引发的隐患,确保周边居民及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部门介入采样本
记者向普吉街道办事处及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五华分局报告了相关情况。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疑似玻璃纤维的样本进行了采集。这些样本中包含了破解谜团的重要信息,工作人员期望通过专业的检测,能够确定物质的组成。采样过程严格细致,每个步骤都严格依照规定进行,旨在保证后续分析结果的精确性。
采样完成之后,众人热切期盼从样本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进而追溯物质的来源,并拟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工作人员明白,此次采样行动不仅是一项常规操作,更是确保周边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安全的关键举措。
初步怀疑有指向
5月9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五华分局公布了一份报告。工作人员追踪线索至小普吉村进行实地调查,初步判断该处疑似玻璃纤维物质可能源自云南云铜锌业股份有限公司。据悉,该公司已于2023年12月底停产,目前正对外招标,寻求第三方机构协助进行厂区设备的拆除工作。在拆除现场,执法人员注意到,厂区北侧紧邻小普吉村的位置堆放着约2.5吨的废玻璃钢材质物料,其中部分物料已经破碎。
这些散落的材料极有可能成为周边发现疑似玻璃纤维物质的原因。工作人员迅速确定了目标,这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同时,厂家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督促清理保环境
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进一步影响,五华分局敦促相关单位进行废玻璃钢的清理作业。至5月9日上午8时,厂区内的废玻璃钢和碎片已被彻底清除。此次清理工作的快速完成,不仅让周边居民见证了治理成果,同时也减轻了他们对环境和健康的顾虑。
同时,分局提出要求,相关单位需在拆除、堆放、装卸等环节中强化污染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旨在从根本上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以维护周边环境的清洁与安全。厂方承诺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各项操作均符合规范。
后续监管防隐患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五华分局的廖思睿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将对周边企业的拆迁区域进行巡查。一旦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将立即启动立案调查并予以处理。这种持续的监管机制将有效保障周边环境的安全。每一次的巡查都旨在排查潜在的隐患,每一次的处理都起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警示作用。
监管工作将变得更加严格和细致,确保不留任何潜在问题的盲点。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确保环境安全是一项漫长且繁重的挑战,绝不容许有任何松懈。唯有持续付出努力并实施严格监管,才能确保周边居民得以生活在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