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司法局西柳沟司法所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五周年纪念日为切入点,旨在增强农民工的法治意识。为此,该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强化基础工作、扩大覆盖范围以及提供精细化的服务。这些举措旨在将普法宣传与法律援助工作深度融合,从而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构建一道坚实的法治防线。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五周年!如何筑牢权益保障法治屏障?  第1张

强基固本打造队伍

西柳沟司法所召集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专项学习活动。会议中,对工资支付监管、核心法律责任等关键条款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同时,结合区域内近年来的农民工欠薪案例,对法律援助的难点和人民调解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构建法规研读、案例回顾、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的三维学习模式,旨在增强服务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专业水平。

该机构针对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的特定需求,举办了“法律援助标准化流程”的专项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围绕证据保全、劳动仲裁流程的衔接、司法援助的绿色通道等实际操作技能展开,旨在确保工作人员对相关政策和操作流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有效地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精准滴灌宣传普法

司法机构成立了“普法小分队”,该分队前往了张家大坪村。他们采取了“背包普法”和“案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在田间和农户的院落中派发了法律援助服务卡片。针对春季耕作的实际情况,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工资支付、欠薪处罚等相关条款进行了阐释,并在现场对工资结算、工伤赔偿等问题进行了答疑,以此提升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社区微信群定期发布“案例讲解”的短视频、维权流程图解等资料。同时,邀请村居法律顾问进行在线解答。这一举措使得普法工作实现了从“固定时间与地点”向“任意时间与地点”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法律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靶向攻坚创新模式

联合街道的平安法治办公室对辖区内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法治检查。在检查过程中,针对农民工在劳动合同签订方面不规范、考勤记录不完整等问题,现场进行了指导,帮助农民工填写《维权明白卡》,并建立了“一工地一档案”的跟踪服务制度,确保对农民工的问题能够进行精确的追踪和解决。

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案件处理遵循“三优先”原则,包括优先接受案件、优先进行审查、优先指派承办人。同时,实施“容缺受理”制度,对资料不齐的申请人先行提供咨询服务和代写文书,并同步帮助其补充证据,以此提升案件处理的效率。

成果显著转变模式

通过实施“三步联动”策略,西柳沟司法所成功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宣传方式从单方面传达转变为双向互动。农民工与司法所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频率上升,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同时,寻求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的人数也有所上升,这一举措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持续深化专项行动

接下来,西柳沟司法所将不断推进“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专项活动的深入实施。该所将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进工地”活动,旨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不仅关注事后的救济,更强调事前的预防措施。通过源头治理,旨在降低欠薪等问题的发生率,从而推动劳动关系向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西柳沟司法所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为辖区内的农民工提供了坚实的权益保障,并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上展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司法所在推动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是否还有更多创新的方法值得探索?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者参与评论讨论,给予文章点赞,并分享至更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