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良渚玉琮很像的小小玉琮,竟藏着天圆地方的古老理念  第1张

青海省博物馆藏品众多,其中一件玉琮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文物信息丰富,其作为玉器的内在价值引人深思;同时,它所呈现的古代文化交流场景,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青海省博物馆文物概览

和良渚玉琮很像的小小玉琮,竟藏着天圆地方的古老理念  第2张

青海省博物馆近日举办了“青海历史文物展”,展出了超过600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152件(套)。展品种类繁多,展现了不同文化的辉煌成就。馆内藏品中,齐家文化的精品尤为引人注目。齐家文化以玉璧、三璜联璧等礼仪用玉为特色,其玉礼器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二者间的交流与互补十分明显。这一现象表明,早在4000年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就已相当紧密。另外,甘青地区的玉文化源于东部及中原地区,这种文化引入推动了当地玉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众多展品之中,一件四孔玉刀或许最能凸显齐家文化的独特风格。这种玉刀在齐家文化中相当普遍,其造型和工艺都极为丰富多元。尽管尺寸和玉石质地不尽相同,这件玉刀可能象征着权力,或用于祭祀活动。鉴于古代普通民众难以拥有此类物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玉刀所承载的社会关系。

玉琮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

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器中,玉琮尤为引人关注。这种外形为外方内圆的器物,蕴含着古人对天圆地方观念的理解。良渚玉琮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器型硕大,形态多样,节数不一,且几乎每一件都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工艺水平高超。在南京博物院的“玉润中华”展览中,良渚玉器吸引了众多目光,其中玉琮更是展出了多件。通过研究良渚文化的玉琮,我们可以一窥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工艺技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玉琮可能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特征。

齐家和良渚玉器的对比

和良渚玉琮很像的小小玉琮,竟藏着天圆地方的古老理念  第3张

齐家文化以其“重璧轻琮”的地域特色著称,而良渚文化的玉琮则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文化对于同类器物持有不同的认知和运用方式。在齐家文化中,玉礼器在社会观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原始宗教礼仪活动已趋于成熟,与良渚文化玉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差异。尽管如此,两者均揭示了玉器在古代文化中的非凡价值。

古代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纽带玉文化

学界普遍认同,北方红山玉文化与南方良渚玉文化已深度融入中华玉文化的主流。玉文化的传承始终未曾中断。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的玉器交流,呈现出玉制礼器的双向流通,这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玉石之路。青海省博物馆珍藏的玉琮以及桐乡市博物馆展出的良渚文化玉刀,共同见证了长江流域古代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这一现象从上游到下游贯穿始终。由此可见,玉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传递了各地间的文化信息。

古代手工艺交流的推测

考古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海藏遗址中出土的玉料与西城驿文化遗址年代相仿。据此推断,在距今4000至3000年的齐家文化时期,河西走廊曾大规模开采玉矿。玉矿开采与文物制作均需高超的手工艺技术。这些技术可能在文化交流中传播。尽管我们尚不清楚古人具体传播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交流对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和良渚玉琮很像的小小玉琮,竟藏着天圆地方的古老理念  第4张

古代文化交流方式的疑问

在古代,尽管交通条件受限,长江流域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仍得以实现,信息得以基本无损地保持一致。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进行这种交流的?是通过人力传递信息,还是存在其他特殊的交流方式?这一议题亟需进一步探究。我们诚挚邀请读者们分享您的观点。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不妨给予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