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良渚街道七贤桥村的王大伯体验到了“配药之旅”的极大便捷。过去,他必须前往远在省城的医院取药,而现在,只需步行至家门口的服务站就能轻松完成。这一变化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患者,而且也使得医疗资源下沉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曾经的配药困境
以往,对于患有高血压病史的王大伯这类患者而言,氯沙坦钾片(科素亚)是日常治疗不可或缺的药物。然而,他们必须亲自前往位于市中心的省级医院才能购买到这种药品。这一情况不仅让患者不得不承受漫长的路程,还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有时,为了获取药物,患者甚至需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在余杭区,像王大伯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数量众多,大约有7.5万人。他们过去常常遭遇配药繁琐和困难的问题。频繁的取药困扰不仅让他们感到忧虑,还可能打乱他们的正常生活节奏,甚至影响到工作和休息。
配药难题并非仅限于余杭区,类似情况在多个地区普遍存在。基层药品储备短缺等因素,导致患者不得不前往更高等级、更远距离的医院取药,这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疾病且需持续用药的患者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改善行动的开展
今年,余杭区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在纪委的严格监督和积极推动下,区卫生健康局启动了对基层卫生服务问题的专项治理。与此同时,该局还主动加速了全区公立医疗机构“两慢病”常用药物配备的进程。
余杭区推行该举措后,区域状况明显改善。区属三家医院、十二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一百零四家卫生服务站均配备了两百多种慢病患者常用药物。这一数据反映了患者就医的便捷性,例如王大伯等患者能够在服务站轻松获得所需常用药品。同时,新配药措施不仅增加了药物种类,还从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优化。
药品供应通道
余杭区为不在药物配备目录内的药品,设立了临时的采购供应通道。此通道旨在全面覆盖民众的用药需求。鉴于部分患者病情独特,可能需要不常见或特定的药物,若仅依赖目录内的药品,将存在药物短缺的风险。余杭区所设立的这一供应渠道,保障了即便是对特殊药物有需求的患者也能得到满足,此举显著提升了当地民众对用药安全的信心。
国内多地对这一供应渠道尚未实现全面推广,但余杭区的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这些药品供应保障措施,对于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拓宽配药渠道
余杭区在慢病药品储备方面进行了充实,并拓宽了药品获取渠道。区内三家医院和十二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面推广互联网医院服务,提供线上药品配送及送货上门服务。同时,利用5G技术,三辆健康共富直通车定期驶入乡村,有效缓解了居民在用药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当前,患者即便居家也能通过网络医院平台便捷地订购药品,药品能够迅速送达。此外,当药品直通车驶入村落时,患者可以方便地现场取药。这一转变,与过去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取药的传统做法相比,带来了显著的改进。这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体力压力。
服务方式多元化
余杭区不仅优化了药品调配流程,更在医疗服务多元化方面做出了努力。依托“浙里护理”这一服务平台,以及医共体内“双向转诊”机制,护士们得以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同时,知名专家也得以深入基层服务站点。
慢病患者在家即可享受到血糖监控与胰岛素注射等医疗服务。以糖尿病患者为例,他们过去需去医院接受血糖检测,如今则可在家中自行完成。同时,无法外出就医的患者现在也能获得知名专家的远程咨询。这一变化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并增强了民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慢病长处方服务
余杭区持续改进慢性病患者的长处方服务流程。该流程针对确诊清晰、治疗方案固定、患者配合度高、病情稳定并需持续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实施4至12周的长期处方服务。
长期在外工作的居民从中获得了显著利益,他们无需频繁往返原籍地以获取药品。通过优化长处方服务,慢病管理中用药环节的人性化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余杭区对慢病患者的用药和医疗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与提升。这样的慢病患者群体,您是否熟悉?他们是否也期待这样的便利措施?欢迎点赞并分享本文,同时热切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