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绿岛现身大足河道
近日,大足城区大渡河畔出现了新的变化,1200株美人蕉、鸢尾、旱伞草等水生植物,采用漂浮盆栽的模式,“定居”在了160米长的河道里,形成了“会呼吸”的水上绿岛。在栽植现场,连片漂浮盆栽随着水波轻轻晃动,植物根系穿过盆栽底部扎入河床淤泥,叶片在阳光下尽情舒展 。
工人构建立体生态群落
园林工人们在栽植现场有序忙碌,固定浮床是他们目前的重要工作,他们希望美人蕉、鸢尾等挺水植物,与后续补种的睡莲等浮叶植物,共同构成立体生态群落,使河道生态更加丰富多样,进一步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植物净化水质原理
大足区园林管理所副所长梁鹤介绍,这些水生植物对净化水质有显著作用,植物根系能吸收水中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可减少藻类过度繁殖,叶片能吸附悬浮物与重金属离子,可提升水体透明度,微生物会在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能分解有机污染物,以此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
未来景观与水质提升
现场技术人员做出预估,两个月后,大渡河这里会呈现美丽景观,即水下根系成网,水面花叶连片,并且水体透明度可提升30%以上。到那时,大渡河河道的生态环境将大为改善,它还会成为市民休闲观赏的好去处,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试点开启全域治理
大足区水环境治理已开启,大渡河的这项试点只是开端。今年大足区启动了濑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要针对5条河流实施全流域治理,治理总长35公里,范围广泛,力度空前。这充分体现出大足区改善水环境的决心,以及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
多维度治理打造生态廊道
大足区生态环境局项目办负责人李明松称,治理采用岸上与水上协同推进的方式,岸上进行污水管网建设,构建生态缓冲带与生态拦截沟系统,水中栽植水生植物群落,配套建设生态步道等设施,借助多维度治理手段,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大家认为,大足区的这种水环境治理模式,在别的地区有没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