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竟藏天麻种植实验室?传统耕作模式被颠覆  第1张

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一场别样的种植实验正在悄然开展,这里没有阳光照射,却有希望培育出珍贵的天麻,还能颠覆传统种植模式,这个独特实验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一探究竟。

独特实验选址

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竟藏天麻种植实验室?传统耕作模式被颠覆  第2张

4月23日,记者踏入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柴气味。400多个装满杂木和菌棒的蓝色塑料筐,在闲置停车位上整齐地排列着。谁能料到,此处竟是一个地下天麻种植实验室。州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张乔会表示,因为去年大田种植天麻受到极端气候影响,收成不好,所以团队在今年1月决定在此进行室内种植实验。停车位的闲置空间得到利用,为实验提供了场地。

颠覆传统模式

这里与传统农田耕作模式不一样,这里没有阳光,这里不占土地。传统种植会受到旱灾、涝害等潜在风险的影响,而地下室采用灭菌基质,地下室的环境更可控。筐式种植能够隔绝极端天气,筐式种植能够隔绝虫害,采收后基质还可以重复使用。天麻不需要光照,天麻与地下车库自然温控环境完美契合,天麻能降低能耗,天麻的生长周期还能从12至18个月压缩至8个月。这种创新模式为天麻种植带来新可能。

人工菌棒技术

团队创新采用了用人工菌棒替代木材的栽培技术,张乔会指着实时温度监测器进行解释,地下车库在冬夏两季能自然维持8至26℃的温度,这恰好模拟了天麻的原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工菌棒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既能节省控温设备的使用,又能高效培育天麻,与传统依赖木材的栽培方式相比,人工菌棒更加环保且可持续。

解决连作难题

天麻种植忌讳重茬,也就是说传统种植之后土地不可以重复使用。此次实验采用的模式,能够通过换用基质有效解决连作问题。要是实验取得成功,那么只需要更换基质就能够循环利用场地,如此一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这为克服传统种植的局限提供了全新途径,还有望改变天麻种植的产业格局。

实验挑战重重

尽管技术有着较为可观的前景,不过实验过程却充满了挑战。团队预测每一个菌棒能够产出3至5公斤天麻,然而实际效果要等到10月下旬采收的时候才能得到验证。州农科院农艺师覃章辉表明,菌麻共生的平衡调控存在很大难度,团队需要密切留意蜜环菌与天麻的生长环境。只有保证二者能够和谐共生,才可以实现高产,这毫无疑问是对团队技术和经验的巨大考验。

推广前景待察

谈及技术推广前景,张乔会充满期待,同时又保持谨慎。技术要成熟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还需要解决菌棒本地化生产方面的瓶颈问题。目前菌棒依赖从随州采购,成本比较高。而且现阶段地下室每亩的改造成本比传统种植略高一些。如果大规模推广导致价格下降,药农可能会出现增产却不增收的情况。不过,张乔会设想未来废弃地下室、防空洞等都能够转型成为药材基地,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你觉得州农科院开展的这项地下天麻种植实验,在未来有没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同时也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以及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