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观音山废弃矿坑如何变身16万平方米生态屏障?  第1张

泉州市观音山昔日采石留下的废弃矿坑,现已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生态防线。泉州城建集团投资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已圆满完成。历经两年持续奋斗,占地16万平方米的“山体伤痕”得到了有效整治。

项目背景

观音山废弃矿坑项目坐落于丰泽区通港东街的观音山采石场周边。该区域因长期开采而遭受了严重破坏。在陡峭的断崖与边坡上,岩石大面积裸露,最大垂直高度接近五十米。这一巨大创伤坡面面积,使得景观视觉效果显得格外突兀。尤其在雨季,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当地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着手开展生态修复与改造工程。

泉州观音山废弃矿坑如何变身16万平方米生态屏障?  第2张

修复举措

项目团队为修复受损山体,采纳了多样化措施。针对山体悬崖区域,采用了“岩壁植皮”技术,确保草籽与土壤的牢固结合,以促进植物在陡峭岩壁上的生长。在缓坡区域,铺设了具有透气性的生态护坡材料,既维护了土壤的透气性,又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此外,还广泛种植了30余种不同种类的植物。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草籽撒播与喷播作业已完成,栽种乔灌木3146株。色带及攀缘植物种植覆盖面积约5.4万平方米,复绿土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

显著成效

观音山废弃矿坑的当前状态与修复前存在明显不同。修复完成后,原本裸露的岩石被繁茂的植被所覆盖,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该区域已成为城市的生态保护屏障,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光。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周边区域的价值,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全市行动

泉州观音山废弃矿坑如何变身16万平方米生态屏障?  第3张

泉州市于去年开展了为期百日的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行动。此次行动对全市范围内的矿山进行了详尽的普查,并成功在预定时间提前15天,全面实现了既定的7项“100%”任务目标。同时,还额外超额完成了5项“100%”的拓展任务。全市存在2406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总面积达6万亩。目前,已有1223处矿山图斑得到修复,修复面积共计2.68万亩。在这1223处修复的矿山中,896处已全部完成修复工作,修复面积约为2.1万亩。

工程推进

在“百日攻坚”行动期间,泉州市对“三区两线”可视区域的418个工程修复点展开了全面施工。目前,这些修复工程已全面启动,并接近尾声。所有修复工程均严格按照高标准进行,目的是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此外,政府部门加强了监管,确保修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这些综合措施共同推动了泉州市矿山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

未来展望

观音山废弃矿坑的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成果对泉州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面向未来,泉州计划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着力解决更多历史遗留的矿山问题。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资金的有效投入,众多受损山体有望重获生机,成为生态绿洲。同时,泉州还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旨在营造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泉州观音山废弃矿坑如何变身16万平方米生态屏障?  第4张

关于泉州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发展,您有何具体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此外,请不要忘记为文章点赞并予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