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非遗底蕴深厚

富顺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文化积淀深厚。根据最新数据,富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8项,涵盖省级5项、市级25项和县级48项。同时,该地区培育了21位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这一非遗体系规模庞大,充分展现了富顺的文化特色和深厚底蕴。

童寺唢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人们常用“唢呐声起,劳作即止”来形容其对民众的深刻影响,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其在民间心中的认可和地位。

唢呐传人赖忠成

四川富顺非遗传承人赖忠成:40年坚守,童寺唢呐为何能响彻田间地头?  第1张

赖忠成,年近六十,是童寺唢呐艺术的第四代传人。自幼便跟随家人学习吹奏唢呐技艺,至今已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四十多年。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奋斗,既体现了他对唢呐艺术的深厚情感,也彰显了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命的承担。

赖忠成用他持之以恒的口吻吹响了童寺唢呐的优美旋律,助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推广。他是童寺唢呐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角色,始终坚守着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之火。

新生代的创新

赖厚超,赖忠成的子嗣,对童寺唢呐艺术进行了革新。他巧妙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特色,将之与唢呐传统演奏艺术相结合。同时,他还引入了架子鼓及电声乐器,让传统与时尚元素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这种表演艺术形式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注意。当前,许多年轻人开始对童寺唢呐这一古老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喜爱。赖厚超的改革为童寺唢呐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拓展了其传承者的群体。

童寺唢呐发展现状

在富顺县,童寺的唢呐队伍已扩充至30余支,成员数量超过150名。这一规模可观的民间组织,生动体现了童寺唢呐艺术的蓬勃发展态势。

童寺镇九年制学校内设有童寺唢呐非遗传承基地。该基地已培养出200余名唢呐传承人。作为童寺唢呐传承的核心地点,学校持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新生力量。

富顺非遗整体推进举措

童寺唢呐备受关注,富顺县已全面开展非遗传承者和手工艺人的普查。此举旨在积极促进他们参与唢呐、连箫、高桌狮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操作。

富顺县已顺利完成目录编制、档案整理和数据库完善等工作。随后,对《抱妆台》、《丝毛草》等传统曲目进行了详细的记谱和整理。这些举措不仅全面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而且为后续的传承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非遗文旅融合之路

富顺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机构,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该机构汇聚了众多专家,他们在文物修复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共同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

富顺县正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以自贡天翔陶业制品有限公司的新厂区为例,该厂区即将开始建设,其中将设立非遗工坊和展示体验区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从单一工业生产向文化旅游领域的拓展。此外,富顺县已成功举办八届豆花文化旅游节、两届豆花文化旅游季及众多民俗文化活动。活动期间,非遗体验区得以设立,显著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增长,实现了超过三亿元的收益。同时,2024年规划的研学路线预计将接待逾两万名研学师生。此外,还推出了“豆豆花花”系列的文创产品。关于非遗与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其可持续性如何,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