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新起点
2018年,扎囊县羊嘎村的五保户供养中心实现了转型,转变成了一家名为扶贫助残服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阳光工坊。该工坊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为众多残疾人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这家服装厂是国家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却未曾预料到,它最终成为了众多残疾人生活轨迹的重大转折点。
员工的转变
巴桑达瓦,这位行动受限的裁缝,曾于生活的迷雾中徘徊,如同失去牵引的风筝。然而,自他加入工坊后,他学会了使用缝纫机,不仅成为了团队中的关键人物,而且每月可稳定获得4500元收入,为家庭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女工白玛卓嘎及其伴侣均在同一家工厂工作,两人的月收入均超过6000元。因此,她不再担心家庭经济负担,生活质量正在稳步提高,逐渐变得美好。
吸纳与发展
自2018年实施转型战略以来,该基地已接纳了67位员工,其中残疾人比例达38%。经过七年的持续奋斗,员工们累积获得的分红总额已超36万元。公司内部,各式缝纫机的运转声汇成了希望之歌。残疾员工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勤奋地在岗位上工作。
创业扶持
该基地承担着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支持的责任,实施了促进就业和创业的双重支持措施。至今,基地已有效帮助9位残疾人和10位贫困家庭成员实现自主创业。卓玛就是这些受益者之一。她原本属于贫困家庭,在基地的帮助下,她成功开办了一家民族服饰店,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且有能力资助其妹妹完成大学学业。
荣誉与市场
展示区一侧陈列着各式产品,包括学生制服、民族服饰及加厚棉被等;另一侧则展示了“全区助残先进团队”和“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荣誉证明。自2018年起,该企业年度收入逐年攀升,从18万元增至2024年的48.56万元,年均增幅达21.6%,其产品已拓展至多个地区销售。
未来规划
拉琼负责人透露,预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岗位数量将增至80个。同时,残疾人的就业比例也将有所提高。为了培养技术高手,计划聘请资深技师进行教学并组织技能竞赛。这一举措旨在助力员工增强专业技能,以便更有效地迎合市场需要。工坊墙上“不奋斗,人生无希望”的励志口号,持续鼓舞着员工们不懈努力。
分析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基地的发展历程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推动更多类似基地实现更高水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