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我国汛期正式开始,比往年平均提前了17天。对此,4月8日,记者了解到,河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近期发布了2025年度防汛和备汛计划。该计划的宗旨在于确保安全渡过汛期。
目标明确保障防洪安全
河南省已发布防汛计划,目的在于保障安全度汛,维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各地各部门需特别关注预防大洪水、应对大风险、救援大灾害,完善相关体系,执行预防策略,减轻灾害影响。该措施针对我国汛期提前到来的现实情况,展现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的姿态。
该方案编制基于对防汛状况的细致研判。通过周密部署,旨在确保防汛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旨在将灾害带来的损害尽可能减少,从而有效维护全省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稳定。
完善指挥明确职责分工
各地及相关部门需加强指挥架构的构建与优化,对指挥机构进行改革,明确各防指成员单位的职责划分。此外,提高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的协同效率,规范预警信息的发布流程。同时,对应急预案进行分级调整,并组织应急演练。明确责任分工和健全的应急措施,有利于汛期快速响应,高效完成防汛任务。
清晰界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目的在于防止防汛作业中责任模糊,增强团队协作效率,保障防汛指挥体系的高效运作,从而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隐患排查确保行洪安全
制定规范的风险排查方案,针对洪水流域、水库、滞洪区等关键区域及重要基础设施,进行风险点的细致检查。相关责任部门需按照清单执行整改,并定期汇报工作进度。对于尚未整改完毕的部分,必须实施紧急疏散和风险控制措施。通过深入的风险排查,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隐患,有效减少防洪风险。
防汛工作的重点在于对重点区域进行详尽的检查,这一举措有助于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维持河道的畅通,并且确保在汛期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护。
加强基建提升监测能力
各单位需遵循“十五五”规划指导,对水库、河道和堤防等工程设施实施科学布局。汛期期间,自然资源部及水利相关部门应加大监测频次。在关键节点,实行全天候的24小时动态跟踪、分析和预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预报监测能力,这对增强防洪减灾的科学性和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布局并提升监测能力,有助于提前预知汛情动态,从而为防汛决策提供坚实的保障,显著提升防汛工作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应急强化人装储备结合
该方案强调“一张图”和“一张表”的核心地位,目的是构建省级应急抢险队伍分布图,编制防汛抢险队伍名单,并扩充专家资源库。此外,方案还包括对省级装备的统计,创建救灾物资储备账目,并提前储备必要的抢险救灾物资。在遭遇可能导致通信中断的极端天气时,保证至少有一条基本通信线路保持开通。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物资储备的优化,旨在紧急关头能够迅速有效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提高人机交互与通信辅助能力,目标是在洪水等紧急情况中,保证救援力量及物资迅速抵达事故现场,有效应对各类复杂局面,从而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害。
严格值守落实避险措施
各级指挥机构的办公部门需持续进行会商与分析,确保预警响应机制得以高效执行。同时,必须持续执行24小时的领导值班与轮班制度。对于强降雨的预报,必须立即启动紧急避难及人员疏散措施,力求实现“应转尽转、尽早转、全面转”。通过严格执行值班规定和迅速实施避险转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
防汛期间,指挥机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同时指导公众进行疏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编制了详尽的防洪计划之后,针对河南省今年能否成功度过汛期,您有何高见?期待您的宝贵建议。同时,请勿忘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