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首个国家医学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现阶段正处于装饰装修施工环节。这一重要进展不仅加快了重大项目的建设步伐,而且有效满足了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具体进展情况详述如下。
项目正式开工
2024年1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建设正式启动。这一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上海市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涵盖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中心、门急诊综合楼等多个建筑设施,规模宏大,设施完备。该中心是全国首个获准的综合型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承担着青浦、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民众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迫切期待。
主体顺利封顶
张紫仲作为项目的执行经理,着重指出团队协作的必要性。他指出,项目一期工程已依照预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封顶工作。这一成果是建设阶段的一个关键里程碑。随后,团队将着手进行内部二结构的施工、机电工程的实施以及外立面的装饰装修等后续工程。2026年春节临近,项目室外区域即将完成幕墙和门窗的安装工程。届时,公众将得以一睹其焕然一新的外观。
管线难题待解
医疗设施的建设与普通住宅建筑存在差异,其显著特征是管道布局更为繁复且多样化。本工程不仅包括18种标准管道,还涉及与医疗功能紧密相关的80余个特殊子系统。在确保管道功能完备、外观和谐且易于维护的同时,减少管道之间的冲突,成为技术攻关的关键挑战。若此问题未得到有效处理,可能会对工程后续的质量与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创新攻克难题
项目组为应对管道铺设难题,设立了“健匠筑医”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运用BIM数字化技术,实施标准化管理,同时进行运维智能化模拟,打造了涵盖施工全流程的管道综合施工系统。团队有效解决了547起管道碰撞问题,大幅减少了返工和改造需求,并确立了“一次性施工、全程监控”的长期管理模式。
BIM创新应用
在BIM技术范畴内,创新团队通过模型净高分析实施空间优化。他们秉持“风道风管低处优先”的设计原则,推出了“五级分层”的管道布局新方案。此布局显著增加了体检区、接待区和电梯厅的净空高度。该创新方法显著优化了医院的功能布局,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他们建立了以BIM技术为基础的全面流程控制体系,此行动促进了工程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未来展望可期
该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7.2万平方米。首期工程计划设置床位600张。此外,项目还将配备与国家医学中心相仿的多功能设施。预计到2026年,该工程将全面投入使用。青浦新城院区计划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全链条生态系统建设重点。同时,它将尝试一种结合“科技、生态与医疗”的创新模式。此举将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新的活力。
该医学中心项目可能对当地医疗体系产生显著影响,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我们衷心邀请您参与讨论,对相关内容表示赞同,并鼓励您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