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踪
4月1日,朱宏光,63岁,踏上了从北京至宁波的旅程。此次出行,他旨在探寻母亲过往的足迹。朱宏光的父母原籍宁波。今年春节期间,94岁的母亲张文瑾不幸逝世。朱宏光深感思念,于是清明前夕回到宁波,渴望与母亲实现一场跨越生死的重逢。
在过去两天,朱宏光不懈地追寻母亲出生地的冷静街马弄和曾经居住的大泥沙街46号。尽管时间荏苒,这些地方尚未找到,但他寻找母亲的决心并未衰减。
旧址初访
4月1日,朱宏光来到了宁波教育博物馆,该馆坐落于海曙区和义路106号。这里曾是甬江女中的校址,同时也是他母亲的母校。在参观前,朱宏光对相关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到甬江女中是我国第一所女子中学,其首任校长名叫沈贻芗。
步入博物馆大门,他心中涌动着期待与激动。目光在展厅间游走,他仿佛看到了母亲昔日的学习身影,迫切地想要探寻与母亲有关的任何线索。
档案助力
在宁波教育博物馆,朱宏光遇到了负责管理藏品的张静馆员。张静在掌握朱宏光的相关信息后,凭借她对藏品的深入认识,很快想到了《宁波六中一百五十年校庆纪念册》。考虑到甬江女中是六中的前身,她推断纪念册上的校友名单可能记录了朱宏光母亲的姓名。
经过详尽的查找,朱宏光在1953年的毕业生名单中找到了母亲张文瑾的名字。自那时起,这是他在宁波首次获得关于母亲的可靠证明,他的眼角不禁湿润了。
深情回忆
在甬江女中展厅内,等待历史影片播放期间,朱宏光在博物馆走廊轻声讲述了其母的生平。张文瑾,朱宏光的母亲,诞生于冷静街,而她的配偶朱雪帆则在三角地长大。朱燕琴,朱宏光的祖父,是宁波著名的匾额制作技艺传承者。1948年,朱宏光的父母在青年补习班相遇。至1950年,张文瑾已加入甬江女中就读。
朱宏光讲述,他的母亲早年立志于医学,但在校长的鼓励下转向了政法领域,并最终考入了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母亲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教职。随着学校迁往西安,其父母也随之迁往陕西,并在那里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在叙述这一过程中,朱宏光情绪多次激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意外之喜
朱宏光与宁波教育博物馆存在一段非同寻常的联系。博物馆馆长黄兴力特别向朱宏光赠送了一本纪念邮票集。集子中包含了朱宏光母亲就读过的甬江女中的纪念邮票。朱宏光对此表示深深的感动,并连声感谢。对他而言,这份礼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朱宏光偶然获得了一项新发现。他查证了父亲就读学校的名字,尽管父亲曾提到益三中学,朱宏光起初对此表示怀疑。但在博物馆,他发现了益三中学的校徽,这一发现让他对父亲的过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清明之愿
宁波众多民众,及其亲属,均极力推荐朱宏光参观天一阁与溪口,然而,他均礼貌地拒绝了邀请。他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在清明节到来之前,我期盼能在母亲曾经踏足的岁月里与她重逢。”他专注地回顾母亲母校的过往,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
我们热切期望朱宏光在离开宁波之时,能找到心仪的所在,完成与母亲的虚拟相聚。您是否曾体验过追寻亲人往昔足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