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魅力初现
兰州市西固区的非遗工坊内,顾梓瑜的面塑作品《哪吒》令人赞叹。哪吒形象脚踏风火轮,英姿飒爽,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面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已有文献记载,传承两千多年,魅力独特,吸引了众多人探寻其奥秘。
西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艺术形式的汇聚。自古以来,它便是黄河上游的关键渡口,同时还是“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的重要交汇点。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面塑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赋予了西固面塑独特的魅力。
家族传承根源
顾忠泰,顾梓瑜的祖父,曾从山东搬迁至兰州,在此生活了六十年以上。在山东的早年,他就开始跟随家人学习雕塑技艺。迁至兰州后,他专注于甘肃的民间面塑艺术,将雕塑技艺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开创了具有西固地域特色的面塑风格。因此,他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艺人,并为家族的面塑技艺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
顾梓瑜自小与祖父母同住,爷爷辛勤劳作的画面深深刻印在她的记忆里。她经常帮助爷爷制作手工艺品,在这样的熏陶下,她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年时期便在心中播下了面塑技艺传承的种子。
求学提升技艺
顾梓瑜成年后,开始了她漫长的学术旅程。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和面塑技艺,她积极寻求学习与交流,广泛吸收各家之长,拓宽了创作手段。她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潜心吸收不同艺术流派的精髓,致力于为西固面塑带来新的生机。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探索,她技艺愈发纯熟,其面塑作品亦呈现出新的风貌。她摒弃了传统的模式,勇于尝试创新,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创作,使得作品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色。
创新多元发展
顾梓瑜的作品类型丰富,包括玩偶、古代仕女、浮雕和卡通等。她特别关注敦煌伎乐天等元素,并在面塑领域勇于突破传统。她的作品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共同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独到理解。
她采用了非传统的面粉原料,精通软陶、黏土、树脂土等新颖材质的运用,将这些材料巧妙结合。这些材质的独特性质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提升了作品的层次感与艺术魅力。
心血之作呈现
顾梓瑜工作室藏有她耗时三年精心复制的《敦煌飞天系列》,作品成为她的自豪。为了精确重现服饰、发饰等细节,她不止一次赴莫高窟实地考察,并在敦煌艺术馆专注临摹。此外,她还大量购置相关书籍,深入钻研。通过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她对敦煌飞天的认识更加深入。
经过精心构思和草图绘制,她持续对作品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成功将敦煌飞天的神采展现在面塑之中。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她的辛勤付出和心血,生动地揭示了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
非遗课堂传承
周五下午,西固区合水路小学的非遗课堂洋溢着欢声笑语。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热情高涨地学习“速塑技法”。他们利用食用色素调色,制作出五彩斑斓的面团,踏上了面塑的探索之旅。孩子们好奇地捏弄面团,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众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此课堂不仅传授面塑技艺,还在学生心中播撒了文化延续的种子。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深入理解了西固面塑的悠久历史及文化意义,有望吸引更多人士投身于面塑技艺的传承行列。
人们普遍认为,如顾梓瑜般的非遗传承人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实践,其发展前景如何?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别忘了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