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首演在即,宋代美学如何惊艳现代舞台?  第1张

排练现场展宋韵之美

昨天,记者在上海大剧院的《梦华录》排练现场目睹了,舞台上精致的团扇和屏风,演员们头上的簪花与幞头,共同构建出类似宋代美学展览的气氛。上海歌剧院推出的这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国风歌剧,作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唯一原创剧目,充分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公众对今晚的首场演出抱有极高的期待。

排练现场显示出剧组在宋代美学呈现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每一处布置、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细致呈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而且深入挖掘并推广了宋代文化,让观众在正式观演前便能感受到宋风的独特魅力。

核心符号融入创作

《梦华录》歌剧从同名剧本中提取了核心文化因子,涵盖了宋代美学的点茶艺术、花钿化妆及市井百工形象,同时借鉴了《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等历史文献与画作的内容。这些元素被转化为视觉形象,为服装设计和舞台美术创作提供了具体参考,进而提升了歌剧在文化表现方面的深度与可信度。

以点茶为例,三位女主角投身于茶馆的运营。在制茶环节,她们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了点茶技艺。从现代角度看,点茶与卡布奇诺存在共通之处。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既有趣味性又富有创新精神,让传统文化以更亲近的形式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也为歌剧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舞台意象营造意境

舞台上以运河为象征,生动展现了三位女主角乘坐船只从钱塘至东京的航程,画面如同一幅连绵不断的动态画卷。在《萤火虫》这一部分,随着夜幕的降临,湖面上男女主角在船内见证了萤火虫的闪烁,通过独唱、合唱、重唱和灯光、背景的巧妙布置,共同打造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美丽画面。

舞台设计巧妙融合了剧情与场景,为观众带来一场深度的观赏体验。剧中,运河的流动象征着角色的旅程,萤火虫的微光则烘托出浪漫氛围。这些细节让观众更易融入剧情,感受角色的情感。因此,歌剧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成了一种情感交流的途径。

音乐融合独具匠心

吕亮,一位作曲家,曾为电视剧《梦华录》谱写音乐。目前,他专注于歌剧的作曲。在创作过程中,吕亮巧妙融合了琵琶、古筝、竹笛的优美旋律与交响乐的宏大篇章。这种独特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歌剧的听觉享受,也使其更易于流传。

传统乐器与交响乐的融合产生了令人沉醉的音韵变化。古典韵味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迎合了现代审美趋势。这一融合显著提高了歌剧音乐的艺术价值,并让观众在体验剧情的同时,尽享音乐盛宴。

演员挑战全力以赴

徐晓英,一位女高音歌唱家,扮演了赵盼儿这一角色。自登台以来,她几乎未曾离场,这对她的体力和耐力构成了严峻挑战。在上海歌剧院,她积累了二十余年的舞台经验,然而,古装歌剧的演出却是她初次尝试。为了深入展现赵盼儿的独特魅力,她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在下半场,她需将台词表演得充满话剧演员的力度,务必保证每个字句都能被观众清晰听见,即便乐队音乐声此起彼伏。

徐晓英对角色充满热情,付出巨大努力。面对诸多挑战,她持续追求卓越表现。她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并且保证了歌剧的优质水准。

细节琢磨塑造角色

周琛,即宋引章的扮演者,强调在扮演琵琶高手时,需同时掌握歌唱与舞蹈技巧,这一角色要求相当高。剧组成员在礼仪老师的指导下,对宋代女性的礼仪动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作揖等具体细节。曹琳,孙三娘的扮演者,表示其个人性格与角色特点相符,成功诠释了角色的豪爽与仗义。

演员们对剧情细节的精心打磨,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他们在塑造角色性格的同时,对动作细节亦力求还原宋代风貌,以期观众能更深刻地感同身受,领略角色的魅力。在欣赏这部融合宋代文化元素与当代表演技巧的歌剧《梦华录》时,您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其中的哪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