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易病 春捂必要

三月之初,胶东地区气温波动明显,早晚温差显著。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科刘丛洋副主任医师提醒,过早减去厚重衣物可能导致身体受寒,增加呼吸道疾病及冬春季节传染病的风险。“春捂秋冻”的传统智慧,历经千年验证,蕴含科学依据,当前适当保暖尤为关键。

此阶段,人体由冬季的封闭状态逐步转变,汗毛孔开始活动,阳气趋向于向外散发。与冬季相比,汗毛孔的闭合程度有所减弱。若忽视保暖,骤减衣物,皮肤将暴露于不稳定的气候中,难以适应,极易受凉致病。

春捂秋冻真的有科学依据吗?中医专家揭秘千年养生智慧  第1张

认识春捂 顺应自然

春捂的目的是为了使皮肤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刘丛洋医生指出,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人体表面的卫气会向外扩散,然而毛孔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尚未完全适应。例如,有些人中午觉得温暖便减少衣物,而夜晚气温下降时又忘记添加衣物,这样很容易感冒。因此,人们应当有计划地逐步减少衣物,使身体能够逐步适应外界温度,从而更好地维护健康。

汽车启动前需进行预热,同理,人体在季节更迭之际亦需经历一段适应期。春季保暖有助于身体与自然界阳气增长同步,从而减少因温差变化引起的身体不适。

不同人群 捂有尺度

春季保暖时,不同年龄层的人适宜的保暖程度各异。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应避免过度包裹。鉴于儿童体质属稚阳,若全天候严密保暖,一旦中午气温上升导致出汗,更容易引发感冒。因此,儿童的着装应以运动后不大量出汗为标准,并遵循“适度的饥饿与寒冷”原则,不宜过度限制他们的活动自由。

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在季节更迭期间需特别留意保暖。由于他们的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因此适当增衣、夜间确保被褥温暖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措施。特别是老年人,对寒冷的感知更为敏锐,穿衣调整需更为小心。

关键部位 重点要捂

确保关键部位不受寒是春季保暖的关键措施。其中,腹部区域,特别是上腹部,若受凉可能导致胃部不适或疼痛,患有胃病者需特别留意。此外,下腹部受凉对女性健康影响较大,可能引发痛经或月经不规律等问题,因此,处于经期的女性应特别注意保暖。

膝盖、足部以及颈部同样不容忽视。由于脚部距离心脏较远,血液流通路径较长,且汇集了全身的经络,“脚部寒冷会导致全身寒冷”。因此,保持足部温暖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抵御疾病侵袭。而颈部作为头部与身体的连接部分,适当的保暖可以防止因受寒而影响头部的血液循环。

温度参考 合理增减

昼夜温差若超过8℃,便需适当保暖;15℃则可作为是否保暖的分界点。气温若持续稳定在15℃以上,则无需过度保暖,以防出现上火或血压升高等问题。然而,判断是否需要减衣,不能仅依据气温,还需留意天气的稳定性,以防突降气温带来的健康隐患。

若气温连续数日维持在15℃及以上且天空晴朗,则可适当减少穿着的衣物;即便当前气温超过15℃,但若气象预报预示着气温将下降,则不宜匆忙减少衣物。

春捂秋冻真的有科学依据吗?中医专家揭秘千年养生智慧  第2张

饮食居家 全面春捂

衣着之外,饮食与居住环境中的“春捂”亦不容忽视。生冷食品应适量减少摄入。在初春时节,饮用性质温和的红茶或黑茶有助于养护脾胃阳气。每晚用温水泡脚15至20分钟,有助于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进而提升睡眠品质。

在居住环境中,日出后或午间气温上升时宜开启窗户进行通风。若气温偏低,室内温度应适度提升,同时可适当增加被褥厚度。然而,夜间睡眠时不宜穿着过于厚重的睡衣或覆盖过厚的被褥,以防出汗后受凉。

初春时节,您是如何实施“春捂”这一传统习俗的?敬请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