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周”降临
3月9日至15日是“世界青光眼周”活动时间。青光眼作为全球首要的不可逆转的失明原因,其影响极为严重。在我国,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青光眼的发病率达到大约2%。这一比率值得关注,且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青光眼成因解析
青光眼的主要成因是眼压的上升,这一现象可能引起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的减少。正常人的眼压一般维持在10至21毫米汞柱的范围内,若超出这一区间,眼部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引发青光眼。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一科主任王涛表示,在临床上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青光眼,即正常眼压型青光眼,这类患者即便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视神经受压,进而引发疾病。
检查诊断要点
青光眼的诊断需先进行眼压检测,但单凭眼压正常不能完全排除青光眼的疑虑。医生会开展眼底、视野、房角等多项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青光眼。确诊需综合判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日常信号警示
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双眼视力有显著差异,观察前方时视野显著缩小,且双眼间差异显著;同时,近视程度持续加深,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均可能是青光眼的早期信号。对此,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关检查。
潜在高发人群
青光眼疾病有特定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包括极度远视或近视患者、眼部受伤或患有其他眼部疾病的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的患者。此外,生活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剧烈、吸烟或酗酒者,以及有青光眼家族史且年龄超过40岁的人,都应尽快到医院进行青光眼的检查。
常见误区澄清
对青光眼的了解存在多个误区。首先,人们常误判视力正常者不会得青光眼,实则青光眼首先影响的是视野。其次,有人以为远视眼者不易患青光眼,然而高度远视者更易患闭角型青光眼,因此需要尽早筛查。最后,有人错误地认为青光眼可被治愈,但截至目前,尚无治愈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保护视力的关键。
青光眼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民众迫切需要了解相关信息,确保视力安全。请问您身边是否有人患有青光眼?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相关经历。此外,别忘了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以增强公众对青光眼的关注。